洺的意思是什么五行?
「洺」字念作【míng】,《说文》解释为“水名”。但是这里的“水名”并非指今河北省南部的那条河,因为东汉应劭著的《风俗通》已经提到这条河的下游改名洺水了;也非指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的那条河,尽管这两处的「洺」字古音相近(见上古音系),但是流传下来的字形却相差甚远。 以上两条河都有记载,但都不是这个字的初义,那么请问这个字的第一批使用者把它写成什么样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出现了八个不同的古文字形,其中四个是「𥤀」「朙」「䐨」「洺」,两个字形接近且皆来源于甲骨文或金文,可见在周秦之际这种写法是比较通行的。然而这一组字形到了东汉后期就开始分化了,一部分人继续使用「���」或者「㫑」等字形,而另一部分人则使用「朙”“䐨”“洺”等字。
至于这个字最初的意义,我认为是指一条河流的水面像镜子一样发光,因此这条河流就被称作“洺河”,而“洺河”两岸的土地也就叫「洺」。这从上述第一组「𥤀」「朙」「䗽」「洺」的字形就可以看出来一些。这四个字都含有「朙」字,说明当时的人们看到一条明亮的河流就会联想到上面的字。当然,这种光亮可能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因为河水一般是不会发亮的。
后来,人们用“洺”字来表示一种布帛的名称,这是怎么回事呢?根据我的考证,应该是由以下过程造成的:先有人把“洺河”两岸的土地命名为「洺」,然后在这个地名前面再加上一个表示区域范围的词语作为定语,这个词语就是“洺布”,然后再把“洺布”简写成“洺”。所以,“洺”一开始的书写形式应该是“洺布”,而且读音也应该跟“布”字相同。那么为什么又变成“洺”了呢?是因为在汉代出现了一种新字体——汉隶,而在汉隶中有一个笔画省略的趋势,特别是对于“走之”结构的字,往往把走之下面的笔画省去不写,这样整个字看上去就十分简便。于是,“洺布”就变成“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