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程在五行中属什么?

解志旭解志旭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山海经·大荒西经》:“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郭璞注引:“鹏,亦羽族也,疑此鹏似鹳,翼大而短,不能飞。今人所谓‘家鹅’之类是也。《淮南子》谓之‘鹔鹴’者也。一名‘锦鸡’。” 可见,《淮南子》中的鹓鶵(也就是大鹏)并非像我们现在认识的鸟类,而是和今天的家鹅比较接近的走禽类。这正符合袁珂先生所说的,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大多就是传说中的异类动物。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来了:中国古人眼中的神鸟是大鹏,还是今天的人眼中能飞的鸟? 如果说上古时代的大鹏指的就是今天的鸟类,问题倒也简单了——上古典籍中所有关于大鹏的记载都可以理解为鸟类。 但问题是,古书里面所说的鹏程,很可能就根本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距离”概念(虽然也可以理解为“距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中国古代有“以形取名”的习惯,常常根据生物的外貌特征来给它们命名,这种现象在《山海经》里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南山经》里有很多“状如”某某的野兽,还有《西次三经》里的“状如狐,而白首”的兽等等。也就是说,古人的“像”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长得像,而完全是外貌特征像的意思。

如果这种推测成立,那古书的“鹏程”就不可能是我们理解的距离概念,因为今天意义上的“距离”的概念是在近代才开始普及的。在古代中国,人们并不存在“距离”的概念,所以“鹏城”不是指深圳离海多远,而是指这座城的大小形状好像大鹏的翅膀。

我猜测,古书中那些“里”、“余里”之类的距离单位,很可能也不是指现代意义的距离,而是指道路或者河道两旁的土地长度。因为古代没有标准的距离测量工具(虽然有人提出过“尺桩法”,但这种方法并不受欢迎而且很难推广),人们总是通过目测来估算距离,而不同的道路或者河道的宽度总会引起歧义。于是,人们就用“里”、“余里”这样的数据作为模糊基准来估算距离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