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稀五行属什么?
“姓氏”是“姓”和“氏”两个字的合称,《通志·氏族略》言:“姓者,生也;氏者,别也。百姓所生,故谓之姓;男子称氏。”这里所谓的“姓”“氏”,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姓名”,它是由姓和氏这两个部分共同构成的。这种命名方式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只不过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再区分姓和氏的区别了。因此可以说,姓与氏都是古人在原始社会时期为了标志家族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称谓。作为上古时期的命名方式,姓和氏都具有浓厚的血统色彩。
1.姓 从古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姓”字最早见载于商代卜辞之中,其字形作“”,像女子怀胎之形,本义即表示生育、怀孕之意。因姓是人出生繁衍之所由,故古人非常看重姓的选取,认为它是家族血脉相承的根本。《左传·哀公七年》有言:“姬姓,周王族也。”可见,能取姓与否,乃是判断是否是贵族的标志之一。 姓作为一种标识家族血缘关系的名字,它的选取往往具有严格的标准。首先,姓的数量一定是单数,且只用于记载男性祖先;其次,姓的来源主要是尊祖、远祖,而近世的祖先一般不记于姓中(但近代有些地区由于母系社会的存在,母亲家族的字眼进入男姓之中也是常见的事);最后,同一个姓中诸人的辈分顺序是有一定之规的,这体现了古代父权家长制下长子继承权的存在(参见上章第二题“姓氏与宗法制度”)。
2.氏 “氏”字古文字与“姓”字近似,皆从女,示声。《说文》解释“氏”的含义为“姓,女氏”“姓,宗庙主之名也”。也就是说,在母系社会中,姓主要指女性的名字,而在父系社会,姓则是指宗族祭祀时候用的祖先的名字。 虽然“氏”的字形演变与“姓”类似,但是它们的意义却有很大不同。首先,氏是用来区分阶级的,只有贵族才能拥有氏。其次,氏的主要来源是尊祖和远祖,近世祖先不在其中(当然,如果贵到连姓都不用了,那自然例外)。第三,同一家族的人,其氏不一定完全相同。比如晋国灭虞、灭唐两国后,其君主分别以“虞”、“唐”为氏。又如春秋时卫庄公之子公子晋,因受父兄牵连而被流放,其后裔有的以邑名为氏,称濮氏,有的则以封地为氏,称甄氏。 正因为氏是用来区分阶级和贵族地位的符号,所以夏商周三代,氏的范围一般是限定在王族之内,而对于平民和奴隶来说,他们是没有资格拥有氏的。但是到了战国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宗法制瓦解,姓氏的界限也逐渐模糊,人们开始用姓氏来称呼一切有身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