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演员怎么评?
现在的一级演员,其实含金量已经不如以前了——以前的话,一级演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 所谓“特殊”,就是跟普通群众不一样。过去很多行业,都是采取行政手段管理,比如电影行业,之前是没有“导演协会”的,导演们要评定职称(也就是所谓的“级别”),得先获得一级演员的称号,然后才能谈其他。
当然,一级演员也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得由相关部门认可才行。这个流程怎么说呢,有点类似足球运动员参加世界杯,你得先打进预选赛,然后再杀入决赛圈,最后才有可能取得好的名次。而进入决赛的阶段,就像世界杯冠亚军一样,只有两个名额,所以竞争还是很残酷的。能拿到这样的称号,自然是一般人很难企及的。
不过如今行政体系慢慢在淡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这种称号的“含金量”也自然随之下降。很多明星,你像成龙、周润发他们这些顶级大碗,按说拿个“影帝”“影后”不成问题的吧?但偏偏他们就在自己实力最巅峰的时候,也没能拿下这两个荣誉!你说气人不气人! 所以说,现在的“一级演员”,只是相当于过去的“老先进”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来说,还因为评选标准的模糊,导致这个称号的“含金量”真的值得商榷。
根据国家人事部和文化部的有关规定, 文艺单位专业文艺人员在表演艺术上确有造诣者可按其所从事的专业,在戏剧、影视、歌(乐)舞、杂技、曲艺5个专业门类中划分出29个专业,如:演员、演奏员、舞美设计人员等按所从事的专业进行专业职称评定。
评定级别分为四级:正高职称——一级演员(一级演奏员、一级舞美设计师);副高职称——二级演员(二级演奏员、二级舞美设计师);中级职称——三级演员(三级演奏员、三级舞美设计师);初级职称,称"员级"——演员(演奏员、舞美设计人员)。各级的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按着个人申报、专家评审、单位推荐、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审核、职称评审委员会审定的程序实施。一般每三年评审晋级一次。
在1954年—1957年间,中国实行评定专家制度,在文艺界评定出的专家称为一级演员,如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盖叫天等,全国仅44人。1960年,在全国优秀话剧工作者汇演之后,评出了新中国的第二批一级演员,共有11人。1979年,评出了第三批一级演员(演奏员)。此后全国各省、自治区、市陆续评出了一批又一批一级演员,使这一称号失去其应有的光彩。1994年开始,国家对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实行总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后,一级演员的比例最多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