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有哪些明星?
体育方面:
1、李娜,吉林辽源人 著名网球运动员 李娜,1982年生于辽宁抚顺,6岁开始打乒乓球,15岁转到网球项目上。1999年被选入国家集训队,开始职业生涯。2003年底,李娜正式转为职业球员。2014年1月宣布退役。李娜擅长左手击球,是少数几个右手握拍却使用左撇子打法的选手之一。
2、杨扬,中国首位冬奥会冠军 杨扬,198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祖籍山东,幼时随父母来到江苏徐州。9岁开始打雪橇,1997年起改练速度滑冰。2002年,杨扬夺得冬奥会是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位冬奥会冠军;2003年和陈露一起打破加拿大霸主地位,获得世锦赛女子单人滑冠军;2005年获得世锦赛全能亚军和团体冠军;2006年获都灵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亚军。2008年退出国家队。
3、王曼昱,现任中国女乒主力成员 王曼昱,1999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自幼练习乒乓球,5岁进入黑龙江省乒乓球队,2012年年底进入国家队。2013 年获得世青赛女团冠军并获总决赛MVP;2015年获得苏州世乒赛混双冠军(与许昕),广州亚洲杯女单冠军; 2016年获得日本公开赛女单冠军,澳大利亚公开赛女单亚军;2017年获得德国公开赛女单冠军,瑞典公开赛女双冠军。
4、陈梦,现役中国队主力球员 陈梦,1999年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5岁开始打乒乓球,11岁进入山东省鲁能俱乐部队训练。2005年开始参加少儿组全国比赛,2011年参加职业赛事。2016年里约奥运会获得乒乓球女子团体冠军,2017年获得布达佩斯世乒赛女双冠军(与平野美宇),2018年拿下雅加达亚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及团体两枚金牌。
影视歌方面:
1、陶红,代表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陶红,1969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现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1993年因主演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而成名,2002年出演话剧《茶馆》,2010年凭借话剧《失恋33天》荣获中国话剧金奖。
2、张一山,代表作《家有儿女》 张一山,1992年出生于北京市丰台区,毕业于北京艺术学校。因出演《家有儿女》中“刘星”的角色而走红,后又出演《小兵张嘎》等影视作品。高中时期前往美国留学,2010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魏增福,1945年出生,吉林省辽源市人,“吉剧”表演艺术家、“笑星”,国家一级演员。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 “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文艺之家”、“电影表演学会奖”、“长春电影节表演奖”、“长白山文艺突出贡献奖”、“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全国中青年“吉剧十佳演员”、 “省劳动模范”、 “优秀专家”,并被评为“吉林省拔尖人才”。历任省政协委员、常委,全国妇女代表,省妇联执委,市人大代表、省、市剧协副主席等职。
代表作品:1984年电影《喜事》中的王二嫂;1984年电影《女知青》中的胖姑娘;1985年电视片《梨园春色》中的吉剧《包公赔情》魏夫人;戏曲艺术片《双玉蝉》中的刘玉莲;《三搜府》中的李氏;1987年电视片《中国大百科·民间戏史·吉剧卷》中的《包公赔情》魏夫人;1987年电影《黑水风云》中的胡大嫂 ,等等。
常贵玉,男,汉族,1950年12月出生,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省管专家、长春电影制片厂特约演员、全国戏剧文化表演终身成就大奖获得者。
常贵玉出身于梨园世家,自幼随其父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常东生学习旦角艺术。常贵玉1962年至1963年在东丰县文工团工作,1964年至1966年在东丰县实验小百花吉剧团工作,并担任该团主演。1966年至1979年在东丰县文化馆工作,1980年至1998年在辽源市艺术团即辽源市吉剧团工作,1998年至2005年在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工作,2005年在东丰县参加吉剧事业产业化改革并创建东丰县贵玉吉剧团。
常贵玉的唱腔继承张派、王派、柳派和阎派等各派艺术之长,博采众家之长,结合声乐器乐等手段的丰富变化,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流派,被专家称为“贵派”。主要演出剧目有:《搜书院》、《双锁山》、《刘三姐》、《三搜府》、《包公赔情》、《窦娥冤》和现代戏《朝阳沟》等。其中,张派名剧《搜书院》堪称常贵玉的代表剧目之一,常贵玉在《搜书院》中成功的塑造了刁蛮泼辣、刚烈纯情的苏凤莲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
李玉姝,女,汉族,辽源市人,1933年6月出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吉剧表演艺术家。 2012年被评为省文化系统道德模范。
李玉姝1951年开始,先后在辽源市少年文工团、辽源市戏曲工作团、吉林省吉剧团和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从事表演艺术工作,先后任吉林省吉剧团业务副团长,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副团长、代团长等职务,现任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名誉团长。
李玉姝1951年从“唱影、讲电影”起步,1955年起正式转入吉剧专业,在60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50多个风格迥异的舞台艺术形象,成功地创作和塑造了吉剧第一个舞台妇女形象—《滚灯》中的小芹和吉剧第一个现代妇女形象—《朝阳川》中的三嫂。她塑造的《包公赔情》、《三进士》、《三搜府》、《桃李梅》等现代剧和其他古代剧中的艺术形象,都留下了令人难忘的痕迹。李玉姝先后多次荣获吉林省新剧目调演优秀表演奖、省现代戏汇演表演一等奖、全国现代戏调演演员二等奖、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