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属于五行的什么字?

房可奎房可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中的“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而“属”在这里是“归属”的意思,所以五行中所谓“哪行哪属”其实是指“哪些归属”。 所以,答主所说的“某行某属”的五行学说其实是“某一属性归属于哪一个五行”的说法,而不是现在有些人理解的“某一行属”或“某几行属”。 也就是说,木属于东方,火属于南方等等这些说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土随方而载)。但这并不是因为木就是五行之一或者是火的性质介于木和土之间导致的,而是因为“木”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五行的归类。(这里不讨论纳甲法等衍生出来的五行划分方法;也不讨论古人如何定义这五个元素,因为这很困难。)

简言之,如果给每个元素都赋予了一种颜色,那么只要记住“五色”便可知道五行归属:木代表绿色,火代表红色,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土代表黄色。 至于为什么把“木”定义为“绿色”呢?其实这是个比喻——把植物比喻成五行,那么绿色的植物当然是木了;同样道理,把人体比喻成五行,那么手掌和手指的自然肤色也是木(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其他颜色,但既然已经选择了“人体比附五行”这个概念,则自然是以中医的角度来理解)。

同理,“五行”之所以被赋予五种颜色,是因为古代五行学说中很多内容都被抽象成了色彩概念(比如,五行相克中的“克”就被解释为“色气被克”,这里的色气和后文要讲的“气化”是一个意思,都是指颜色变化的样子)……于是,当五行被赋予颜色之后,它们的很多性质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这也是五行学说被大量应用于中医理论的原因所在——“五色”和“五味”一样,在中医里都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总之,五行中的“行”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物质”或者“元素”——它是古代中国人一种特殊的认知结构,是一种类似“类”的概念。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可以分为五大类,每一类又可以根据其特性再细分为若干子类。

夏晨裕夏晨裕优质答主

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有“五行说”。五行说源于五材说。五材说最早见于《左传》。《左传•襄公九年》云:“天有六气,降而生五味,发而为五声,征为五色,淫生六疾。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阳淫热,风淫惑,雨淫湿,晦淫昧,明淫眩。女,阳物而晦时,淫则飚发之矣。”《国语•郑语》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成五色以明目,和五臭以养鼻,柔远能迩以临中国,知好是恶,以和万民,辅顺成德,以刑四海。……暨于盈神,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周也。”韦昭注云:“水土合而为泥,金涂之则为瓦,木之则为檦。杂以木而煅之,为炭、炭、礮。杂以水而锻之,为钩、为戟、为刀,亦为尘、为末。杂以木,编之,以为屋、为车。水之以成,为酒。用之有节,则无害也。”周人用五材说,解释世界矛盾统一现象,说明一切事物和人类的产生,都是金、木、水、火、土五材相杂作用的结果。五材说的萌芽,早在二里头文化中就能找到。1975年10月至1976年6月,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了石斧、石刀、石铲、石凿、骨锥、蚌铲、蚌镰,以及铁红彩陶、青铜器残片和水稻等。上述发掘成果,表明5000年前夏代先民,已经掌握了农耕种植、冶炼铸造、缝纫渔猎等生产技术,已经认识到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金属与石器、骨器、蚌器等相混杂,能产生锋利坚硬性能;水与金属相混杂,高温加热、冷却能制成各种生产工具和武器;水与泥相混杂,能制成陶器和烧制成砖;土与各种材料相混杂,能制作各种器物、构筑房屋、建造车舆、制造武器、制作食物和酒类。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实践中,人们既认识到金、木、水、火、土五材相杂作用和用途,又从金、木、水、火、土五材的色、味、声方面,发现和掌握它们的属性,创造了表示五材属性的字,这就是表示金属的“金”、表示树木的“木”、表示土地的“土”、表示火焰的“火”、表示水流的“水”五种物质。周人以此五种物质为纲,把万事万物分为五类,把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归结为五材的不同组合,这就是五行学说的雏形。五材说,在《尚书•洪范》中叫做五行。由于五行说产生年代久远,在流传过程中,有些内容已经佚缺或被窜乱,致使后人对五行说的本意,产生了许多猜测和附会。《尚书•洪范》是记述周武王问政于箕子,箕子答对的政事大法。箕子是纣王之诸父。纣王即王位40年,淫乱不止,箕子屡谏不听,被纣王拘禁了一段时间。周灭于711年(庚辰),周灭商之前箕子是何时被拘禁、何时逃离商朝,现在已经无从得知。箕子是商朝人,他所讲的五行说只能体现商朝人当时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尚书•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