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五行属什么属性?
“天德”这个词在《尚书·益稷》中出现次数最多,意义也最丰富。孔安国传:“天德,谓五刑六礼十干十二支。”孔颖达疏:“王者制法,立刑德以治天下,故云‘天德’;王者立法,必先审五刑六礼之宜,然后施行,故云‘五刑六礼得'。”由此,“天德”被解释为与五行、干支等自然现象有关的制度。
汉代的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见解,认为王道的政治制度是顺应自然之道而建立的,《公羊传》桓公元年初条:“何休注曰:‘天道施张,阴阳推移,莫不有数,各有其时。春秋冬夏,日之所为皆有序,时乘二气而应其数。’”“天数五,地数六……”(《周礼·大司马》)郑玄注:“天地之数,所以为万物立性命者也。五者,木火土金水也。六者,乾坤震艮巽坎兑也。其用乃一,其一曰阳气,亦曰真土。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四象备矣。”于是,“天德”又被赋予“自然”的意思。 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九年诏定儒家经典正文后,《春秋繁露》开始成为官方认可的解释《春秋》的经典著作。赵匡称《春秋繁露》“发明《春秋》之微旨,正世道之弊,其文简而明,其意深而永,其旨约而博,其辞质而精。盖文王、孔子之道,未易可闻见乎今也,惟此一书,可谓兼而有之。”
此后,《春秋繁露》中的“天德”概念,被赋予“天道”、“自然”和“人道”的多重意义。 如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月之功也。月之行,一日而遇七十二候。月离七次,遇七廿二,复归于元。……若一昼夜,一夜行三百六十周而复始。此月行之节也。”(《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 “天之道,有序而不息,如轮转,日月往来,寒暑递积。……故春之气,散而趋下。人君因疏而广之,令民散处而不可聚。至夏则热气盛而行上,……人君遂谨闭其门,塞其路,反禁聚而不行。至秋则金气盛而行于中央,……人君因平其政,成其德,行其令,施及其民。至冬则水气盛而下行,……人君因其势,顺其道,以待来岁。如此循环往复,无端末之分,终而复始。”(同上) 《春秋》之“义”也就是“天德”,其实也包括了“人道”的内容,“尊天子”、“守祭祀”、“养子孙”、“睦亲戚”之类自然就属于“天德”的范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