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属于五行中什么作用?
中医和阴阳,五行,经络一样,属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具体的作用表现为对古代中国人精神与肉体的影响上。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古代中国哲学,特别是易学在医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与实践的产物;而中医的治疗手段(方剂、针灸)及养生方法是古人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逐渐总结形成的一整套系统完备的治病求健康的方法论。说中医源于中国先民的哲学思想与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如果说阴阳二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的话,那么五行则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因为在中医的认识系统中,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衍生物构成的。例如人体五脏之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又比如天气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和肝心脾肺肾五脏,而每一种节气和中医学的病证又常常对应着某一脏腑受损。所以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疾病变化往往是由于外界气候或者是人体自身阴阳失衡所导致的五行生克制化失常引起的。如春主肝胆生发,属木,而辛甘发散为阳,夏季万物由阳气掌管蓬勃生长,主心肺,色赤味苦,性质温热,故称为“阳火”。秋季收敛,属金,肺气此时鼎盛,故而金秋季节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常以阴盛阳微来体现。冬主肾水,草木枯败,天地肃杀,人体精气潜藏于下,少食不动,虚静以待,正所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医所谓治未病,就是利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应五行的运转,采取相应的措施,调畅情志,合理饮食,锻炼身体,避免邪气侵害身体,从而达到不得病和少得病的目的。中医不仅包括医理,也包括了药理,更包括了治则,即如何防止生病,既病之后如何治疗及痊愈的综合性学问。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医的人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五行学说才能更好理解中医的内涵和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