枨在五行中属什么?

邵俊菲邵俊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枨”字的字义,一直都没有定性。 《康熙字典》中解释说: “枨,木名,《周礼》‘梓人为弓’注引《荀子》曰‘楩柟豫章,桂榔枨,谓之四木……’,又云:‘南郡多栟櫚、桄桹、栟楊,江南多有樟、椆,蜀中有杻。’是此木也。然则此木必生于南方矣。”(按:这里的文字稍有错误,“楩柟豫章”的“楩”应该为“楩楠”)

而李渔在《闲情偶寄·种植部》中说: “予所种之树,惟桂、梅、竹三品耳。凡种花必择树,树之形状气味与花相宜者,种种俱备,移之以植诸花之中,或间植以树,或环列以树,则花之生意蓬勃,有枝可依,有神可倚。” 他这里提到的树种中就有“枳”“橙”“枸橼”和“樟树”等,很明显他把“樟树”当成了灌木或者是矮小的乔木。 现代植物学家普遍认为,樟树是指柑橘属的植物,而且原产于中国南方。

由此看来,“枨”字属于木字旁,而且原产于我国南方是有据可循的(虽然《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来源于明朝的史料和古代的文献,但是“南郡”指的就是湖北江汉平原南部,而这一地区的特产正是樟、椆二木);而属于五行中的哪个属性就不好说了。 有人根据李渔的文字得出结论,认为其属土(因为“土居中央,金木水火无不到处,所以能生长万物。”),但是李渔的话只是提到了这几种树木,并没有说它们是灌木还是乔木——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这几类树种都是乔木。

而且,如果这些树真的属于土行的话,为什么《康熙字典》的解释中要把“南郡”的特产拿出来单独强调呢? 因此我认为这一组文字应该属于木。

金洲景金洲景优质答主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桌子和凳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凳子是人直接使用的家具,“坐”这个字就很说明问题,人须坐在凳子上,所以“坐”字为从“土”从“片”——土片;而“桌”字,人不能直接在其上“坐”,不能直接在其上面进行“受”,所以没有“坐”字的写法。桌是承置事或物之器,因此其写法是“从木从勺”,木勺可以用来承接物。

桌和凳之间可以发生某种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一种特殊的联接方式:桌腿是固定在凳面上的,所以有桌腿从凳脚下伸出来并高出凳面一段距离的坐具。这种特殊的家具,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名称:比如山西称“腿几”、“搁板凳”,河北沧州一带称“交杌子”,湖南、四川部分地区叫“木杌子”或“木杌凳”,贵州叫“方杌”等等。

其实,这种长方形的木杌凳,是古代“俎”字的翻版,它的形制、尺寸与俎非常接近,可以说,杌凳是从俎直接发展而来的,甚至直到近代,还有些山区将杌凳叫作“俎凳”,杌凳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比如《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文武官下公座,京官皆用交椅,外官五品以上同京官,六品以下用杌凳。”杌凳也是古时候女子嫁妆中常用的家具品种,比如民歌“好个姑娘出嫁时,两旁坐凳排整齐……”说的就是杌凳。

这种杌凳与桌椅不同的是,其腿足直接由方凳的座面上插出来,腿足与座面不发生直接的上下承重关系,所以杌凳的腿足与座面的联接采用一种特殊的榫卯形式:腿足采用插榫,座面采用销孔,插榫穿过销孔并与销孔紧绞使杌凳成为一体,这种特殊的形式叫做“闷榫”,闷榫的紧绞力量全部集中在销孔上,为了加固和保护销孔,古人发明了“枨”这种部件。枨从销孔中穿过并与腿足垂直联接,起到加固、受力和分散应力的作用,“枨”的作用与西方家具中的“板条”有某种相似之处。

由于枨与木头纹理垂直相交,所以枨的变形程度要远远大于腿足和座面,“枨”由于经常扭曲、开裂和断掉,因此“枨”成了易耗件,须经常更换,因此“枨”成了家具部件中最容易损坏和丢失的部分,这也成为我们鉴别家具真伪的一个特征。比如民间有一种说法:“看古家具真假,数腿看枨”,一件家具上腿足为八条,枨子为八条,就是老家具,如果腿足为八条,而枨子只有三条或四条,就可能是假家具。因为新做的家具,不会出现枨子残缺不全的情况,如果有,在腿子上打销孔做什么?这种家具应该是经过做旧做残处理过的仿造家具。

如果按照易理的要求:枨属金,其特征是“从革”,革的特征是“厚而坚”,所以旧家具的枨都很坚实浑厚,而仿造家具为了节省材料降低成本或为了做旧做残,枨通常都很薄很软,一折就易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