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演变成五行?
金木水火土,本指五行的构成元素。五行学说是古代汉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在古代汉族先民的眼里,世界由天地人三才组成,天在上为阳、地为阴,人为中间,阴阳相交化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孔颖达疏:“五行者,指事造物之本。”这里指出“五行”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个基本要素。
春秋战国时代盛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代表了天地,阴阳相和生成万物;而五行则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它们相互滋养、相互制约,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这种理论和后世流行的“八字”有很大渊源,因此也常用于算命之中。 而汉代的五行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把五行中的“木”“火”“土”看作是一种物质,称为“木行”、“火行”、“土行”。用今天的目光来看,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它违背了化学元素的性质——同一元素不能被完全分解。但这样的划分也有它的现实理由,那就是汉代“五行”说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解释社会的动乱和朝代的更替原因。 “金”克“木”,“木”生“火”,“火”又去克“金”,如此循环往复,整个宇宙就如一个大迷宫,永远找不到尽头。社会也是一样,周而复始,无休无止。汉朝的儒者们就经常借助于这个图式解释王朝的兴衰。如汉朝初年,汉高祖战胜项羽之后定都关中,这时就有大臣出来劝谏,说“秦”就是“金”,“秦”亡是因为“金”穷凶极恶而导致民心背离;现在汉朝虽然国力强盛,但要谨慎行事,不要像“秦”那样刚愎自用,否则会重蹈覆辙。 这当然对汉朝的统治者有警醒作用,于是他们便按照儒家经典来治国安邦,努力做到“以仁德服众”,终于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