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音调如何分五行?
“声调”是现代汉语的术语,古人没有这个概念,他们所说的“音调”和我们现在所说的“音高”含义差不多。但是汉字是象形文字,它的字义和字形是有一定联系的,所以用汉字表达“音高”的概念时,会和现在的表述有一些差异。 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中解释“音”字时说:“音者,宫商之和也。从言,音声之器。凡音之属皆从音。”可见这里的“音”其实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音高”、“音调”的意思了。只不过由于古人不区分音节字母高低的情况,所以用“音”表示一切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这就使得“音”成了一个多音节的词汇,而与现代语系中的“音”大不一样。 “音”作为多音字,还有另外一个读音(今音)[1] yīn,这一读音在今天仍然在使用,如“音信”、“音容”等。不过古代这里的“音”都是指今天普通话中的第二声。我们可以把第一声和第四声归结到今天的阴调和阳调里;把第二声归到今天的去声中;把第三声归于今天的上声中。这样,五音就成了今之阴阳去上四声。
当然,有人会问,为什么中古时期的“中州音”,或者说“开封音”里没有阴去二声呢?这是因为宋代以后,很多方言里的去声已经分化成了阳去(读若‘抑’),阴去(读若‘意’ )二声。这主要是因为去声是一个促声调,在词尾的时候很容易被省略,加上去声字在合流时候比较容易和另一声调的字混同,所以去声字在词尾的时候很容易变成一声或是三声。
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中古时期的中州音没有阴去二声,那么《广韵》里面的入声字是怎么到的这里来的呢?这其实是由于北方话的入声字经常由阳去或阴去二声字来标注的缘故。如“一”在北方话中常读作yì,其对应的入声字就标为yī;又如“七”在北方话中常读qí,其对应的入声字则标为xī。这种用阳去或阴去标记入声的方法,在近代汉语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以上是对“音调五行说”的一些浅显的解释,这种观点实际上很难自圆其说之处多多,所以到了现代已经被废除了。我们学习上古音史,了解这些历史现象还是有必要的,否则面对那些音变规则会不知道该怎么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