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属于哪五行?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也思考过,现在发出来与朋友们共同讨论,希望能得到更多更详细的答案。 先放结论,我的猜想是,鱼的五行属性应该是“火”。 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就发现了鱼类这一物种,并加以利用和驯养(主要指食用),所以从原始社会开始,鱼就与我们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礼记·祭器》中有“凡祭,鱼曰鲂鲤”的记载;《礼记·内则》中也有“脍炙所熟鱼肉”的说法。可见,在周代,鱼就已经作为食物进入普通老百姓的餐桌,并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那么,我们从字面上来分析,“鱼”字是一个会意字,由“鱼”和“月”组成——“鱼”表示其象形含义,“月”则表示其发音。“鱼”字的本义就是指像鱼儿那样的生物。而它作为食物出现的意思,则来源于“鲂、鲤”这些专门指鱼类的词。
古人造字是很严谨的。如果我们对“鱼”字进行简化和改造,那么它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比如省掉上面的“月”,变成“鱼”,那就只能表示鱼类了,不能再表示其他像鱼那样细长的生物;如果省掉下面的“鱼”,变成“月”,那这个词就只能表示月亮了。而“鱼”加“月”正好表示像鱼那样细长的生物在月光下的样子——浮游生物。 所以,如果单从文字学上来探讨“鱼”的五行属性的话,应该属水。
但五行中的水生木,木又生火,这中间是不是有一个循环?金能不能克木?土能不能克水? 我们接着看古书对于“鱼”的记录。
《晋书·天文志上》中有“鱼星五,在西南”的说法。这就把“鱼”的五行归属推到了一个令人惊异的位置——星星也能分五行吗? 没错,星星确实可以分成五行。而且不仅仅是星星,连月亮都可以用五行来表示:阴历每月初一,月亮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也就是朔的时候,月亮被照亮的面积最大,看起来就像半颗亮晶晶的眼睛,这叫“玉钩”(辛未);初三,月亮呈新月形状,叫“蛾眉”(己丑);初八,月亮由小变大,日行一宫,叫做“玉蟾”(甲辰);十六,月亮最圆,此时被称为“望”(壬戌);二十一,月亮由圆到缺,称为“蛾眉”(丁卯);二十五,月亮变圆,称为“玉蟾”(戊寅);三十日,月亮最后变圆,称为“望”(己丑)。 月亮是可以分为五行的。而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又带着月球一起绕太阳公转,这就使得地球上的“月相”有如图中所示的规律变化。
那么问题就来了,月相既然有十五个变化,为什么不是十二个或者十六个呢?原来,月亮每绕地球一周,“月相”就会发生变化一次,而它每个月平均要转动15度左右(一个恒星月),也就是说,当月亮运行至左图所示位置时,将会发生“望”,而当它继续运转一段时间后再发生“望”,这时月亮所在的方位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右图的月亮轨迹。
如此精细的变化,我们的祖先都是看得清清楚楚。虽然他们无法理解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但是他们都认真地把它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大胆推断,古人通过观察月相的变化,发现其中存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因而给月亮也赋予了一个五行的身份——木(东方)生水(北方),水(北方)生土(中央),土(中央)生金(西方),金(西方)生水……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那么,鱼的五行属性是不是就跟月亮一样明确了呢? 非也非也。因为还有“火”没有着落。而“火”刚好就在南方。 《周礼·考工记》中有“凡铸器,金锡共冶,清水涤之,士灼之,陶气凝之”的记载,这说明至少在西周时期已经有了金属冶炼技术,而铸造青铜器就必须经过熔炼、清洗、煅烧这几道工序。 那么,青铜器的制作肯定要用到“火”——炉子里要燃烧起火焰,工匠要拿着温度计(青铜块)测量温度,到了一定温度,就要敲入模具之中让其冷却成型。
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火”,没有“火”就没有了一切。 而且,“火”还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既能生成万物,又能毁灭万物。所以说,“火”相当于万物的母亲或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古代神话中,“炎帝”就是掌管“火”的神。而在现实社会中,任何祭祀中都少不了“火”的存在。
回到正题。鱼作为水里的动物,和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火又可以燃烧起水的蒸汽,形成“水火既济”的格局,象征事业取得成功。我把火的性质赋予给它,把它们的五行关系用阴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既保留了古代对于事物的复杂划分,又把阴阳的循环属性赋予给每种事物。 于是,“鱼”的五行就有了着落:“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