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五行属什么?
“五行”,也称“五脏”、“五气”等。《尚书》中首次提及“五行”的概念——“火炎焜焜,厥维时叙(顺);时在蒙昧之时,能及时振兴者,唯舜也”中的“火”和“土”就是后世所谓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源头。 先秦时期,人们用五行来解释天地万物的起源与属性。如《吕氏春秋·圆道》中说:“天生阴阳,阳气为火,阴气为水;大地处其中,载生万物……故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民之本也……”这里的火和水分别象征阳性与阴性物质。而金代表坚硬的物质,木则代表有生命力的东西,土是万物生长发育的基础。
汉代以来,五行说被广泛运用在政治、社会等领域之中。比如以五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来推断王朝兴衰、国家治乱——周代以木德王天下,所以定国号为周;秦朝以水德王天下,汉朝起以火德王天下等等。再如把帝王或大臣分为五类:皇帝、诸侯王、郡县守相称为“五行”之首的“土”;三公九卿、列侯武臣称作“木”;文士称为“火”;武士称为“金”;庶人、刑戮之徒被称为“水”[1]。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五行说开始受到冲击。北魏太武帝、北周宣帝都曾经下令禁止佛教,但都没有成功。因此北魏孝文帝、北周武帝决定推行“僧、道二教,并归一途”的政策。据东晋法显所著《佛国记》记载,印度佛教兴起于释迦族,因此佛教将释迦牟尼奉为佛祖,将迦毗罗卫国视为佛陀的诞生地,将耶舍村作为佛成道的地点,并将菩提伽耶作为佛陀第一次转法轮的地方[2];同时,由于释迦族崇尚白色,因此在佛教中白属尊,如白莲花、白象等,都是佛法的象征。
当时许多僧人为了表示自己对佛法的虔诚,剃光了头发,用白色染料染了头,这种习惯一直流传至今。与此同时,儒家学者们也在抨击五行之说。东晋高僧道安提出僧人不用服丧,理由之一便是儒家的丧礼根据的是阴阳五行之说,不符合佛学教义[3]。后来,南朝宋高僧慧远更进一步提出:“夫色之见空,犹响之应声,岂有色而不空,犹有声而不响哉!”[4]也就是说佛家认为世界上没有真正实体性的东西存在,一切都是虚幻的;而且佛教提倡“不立文字”,反对使用文字来记录佛经的内容。这明显是对传统的儒释道三家学说的一次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