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医官为何太监?
明代皇宫中流行一个奇怪的风俗,太监当中有专门学医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考核后,医术合格者可以被封为医官,在皇宫中享受比其他太监更为优越的待遇。更有趣的是,由于皇宫中出了几个医术有声望的医官,于是其他各太监院、各王府中也出现类似“御医”的“院医”、“府医”,他们既在本院中为太监及官宦服务,也可以外出游历,为官宦贵族看病。
从太监中选拔医官成为一种特殊的时尚。那么这种奇怪的风气是怎么吹起来的呢?
这和明成祖朱棣有不可分的关系。朱棣本来是燕王,封于燕京(北京)。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朱棣在自己的封域广纳干才。而燕京一带在金元时为首都,其中有许多被历史证明为金元时期驰名中外的医学家,如医学大家朱丹溪,跌打名医危亦林,针灸学家窦汉卿、王鹤等。这些历代名医或曾在这里为医,或曾生活在这里,或就是这里人。因此,燕京一带仍有不少医学世家和医学人才的。由于朱棣礼贤下士,这些人不少就投到了燕王朱棣门下,为他效力。因此在朱棣尚在燕京时,他的王府人才济济,各种医家都有,而且他们还为朱棣的飞黄腾达立下了汗马功劳呢。
朱棣登上皇帝宝座后,立即想到要为他出力的文人医士,对他们分别论功行赏予以封职,并在京城里修建了“燕寺”,让这些功臣们继续为朱棣服务。此后,朱棣又在内宫设立御药房,并且从太监中选拔一批人去学医,在燕寺的医士处拜师习医,然后给他们加九品的医士官阶。从此,宫中有了医官,也开始了给医士加官的先例。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曾多年当过和尚、要过饭,饱尝了饥寒和疾病折磨的痛苦。所以,当他当了皇帝后,对医学特别赏识,也特别重视,这在历代帝王中是少有的。明初,宫中御医有六科,各科主治分明,互不干扰,各有所长。
后来,随着皇帝更迭及其他原因,在御医的配备和管理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不少弊端,如御医不能按时进宫,到宫中又不能尽心尽职,以及医术不高明等现象。到明英宗的时候,为了加强御医的管理和使用,就对御医的来源和管理,作了一些新的规定。如规定宫中医士的学徒不从宫外招收,只从太监幼小之辈中选拔,经过宫中教习若干年(一般是五年为一届、十届为一代),教习期间实行严格考核。考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习成绩考核,另一部分是德行考察。成绩合格、德行优良者可以录用为医士。
被录用的医士也实行新规定,先从“医士”作起,从七品,每代“医士”中选拔出18人晋升为御医。御医分医三科,分别为诊脉科、针灸科和按摩科,御医从七品、佐医从八品,御医不固定在御药房或内宫中,可以外出巡诊,诊金由内宫发给。
朱元璋
明代的太监本来是有名额规定的,不准随意增加。但是,后来由于皇帝、宠妃及太监奸党的私欲,使太监大量地非法进宫,在正统、成化时期达到顶峰。这样,被选作宫中医士学徒的也从原来每十届为一代的10人,增加到20人、30人,甚至50人。这样,他们教习毕业,又大批地进身为医士,医士再由从8品晋升为御医。在英宗死后,大臣于谦受冤被杀,宦官的权力更大了,他们在宫中专权,大肆收买人心。特别是他们大肆收买一些幼小太监,使进身为医士的人数激增,甚至形成“医党”的对抗力量。这在成化、弘治年间发展到极点。所以,在正德、嘉靖时为了削弱“医党”的实力,又对医士的晋升和淘汰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医士必须为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