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五行这样的还有哪些?

窦佳滢窦佳滢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五行之外,古代还有所谓“五材”、“五常”、“五德”、“五事”等说法。所谓“五材”,就是指五行,《荀子·王制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权万物,兼比其类,以绳当世取民,故知用民之法。故能为始而能为终,故有功而光;诸所并立,而乐之同也。义以建事,事以义成。故交相为用,化生也。夫水火金木土谷,此六者,人之所生也,此六者。非人之所制也,召之而至今,求之而皆来,是何也?曰:义也。故无义久。则富利辱之,有义,则贫穷不入。天下满闻之,然后能有之。故六者本也,顺其时,则用备,本固时用,则功有余。疏其源,则支流盛,制其难,则事易从。故曰:水火齐气,金木齐得,土谷奇均(《风俗通义·五纪》作“水火通气,土谷通德,金木通类”,非)。《孝经说》曰:“五行木火土金水。木,仁也;火,礼也;土,信也;金,义也;水,智也是也。”这里所讲的“五材”,已为后代有关五常、五德等说奠定了基础。

“五常”一语,出自《孝经》:“五者,孝之训也。”这里的“五者”,是指:“为敬、为齐、为损、为服、为祭”。五常的说法,最通行的是指仁、义、礼、智、信,此说源于《白虎通》。后世也有以智代敬者。《汉书·王吉传》称其以《尚书》教授,有诛(助)教四人(少林、庆忌、长宾、长卿),事帝左右,皆以五常孝悌忠信行为枝(师)法者也。《艺文志》有《孝经》三篇(均以孟喜为师法,与王吉所教授同),皆曰:“孝者,广爱,慈祥、恭敬、礼义、信让之所生也。”

至于五德的说法,盛行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仍很流行。五德终始说来源于邹衍,其理论来源是五行相生相胜说。五德说的基本思想是,五行与五方、五帝、五色、五时、五数等相配,成为各种现象,而五行之德又不断轮环相生相克,从而形成朝代的变革更替。如汉制,天子常服衣冠,各为五色,以应五行之气。又以五时、五方、五岳、五帝、所尚之德及五行、五数等配合起来,来论证汉德为土。后来王莽篡汉而立新朝,即又以五德相胜说论证新受命之兆,而据以施政,其结果是遭到人们的反抗,使新朝很快灭亡。

“五事”亦称“五政”。周礼,天子设大金以和邦国,设小金以和万民。春秋,大金攻小金者,以五事变也,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治,明作智,聪作谋,睿作圣,圣作德。(《白虎通·五事》)这一说法,与《周易·乾卦·文言》所讲的五事颇为相近。所谓五事,是指:刚健、利用、崇德、辨贵、高明,五者谓之五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