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字五行属什么?

韦运师韦运师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24个节气中“立春”、“立夏”、“秋分”、“冬至”各出现一个字,其余的字是两两构成对称关系,春对秋、夏对冬、二对六、三对五、雨对雪、寒对暑、分对至、气对伏。其中气字用两次,伏字用三次,春字、秋字各用两次,其他字各用一次。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容易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剩余的八个节气名称的产生根源。古人为了观察天文学的需要,将太阳的运行轨道(黄道)分为十二个等分,称为十二次,次就代表某个区域,并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星宿作为标记。所以十二次的名称也和标记它的星宿名称一样: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十二次并不是平均分布于整个天空的,它们主要聚在南天和西天,在春天和夏天的东边,十二次中只有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四个(星纪、玄枵是在黄昏时候最易见;诹訾、降娄是前半夜可见,后半夜落下),这四次又被分为八段,因此用八个字来代表,而且因为是在春天和夏天的东边天空,有“东”的意思,所以名称中都有“东风”二字,由此八个字就变成了:东风、雷风、屯风、蒙风、需风、讼风、师风、比风。“屯风”就是春天开始吹的风;“蒙风”就是春天的东风(按:春分后,刮东风时就细雨濛濛了);“需风”就是夏天开始吹的风;“讼风”就是夏天的东风;“师风”就是长夏开始刮的风(长夏按照五行配四方,在中央,有军营在中央的意思);“比风”就是长夏的东风。“蒙风”、“讼风”、“比风”后面加个“雨”字就是蒙雨、讼雨、比雨,是三个和下雨有关的字:“蒙”字和“溟”音同,和“濛”字意同,而濛濛即雨,故而有“雨”字含义。而“讼”字本身就有口舌争吵之意,也有雨字(雨从穴上出)。比字和北音近,北字在汉字中也有雨的含义(譬如北风就是多雨的风)。“屯”字本身有雷声之含义,故而称为“雷风”。需字也有雨在上,田在下之含义。师字有将帅统兵之含义。而“东风”则有春天来了之含义,故没有加字。

古代为了记述农业上的收成,要掌握农时,必须要利用天文学的工具。人们从观察星空中那些有代表性的星宿在何时何处出现和隐没,就定出了节气。因为木星(岁星)的环绕周期为12年,每经一个月就能遮蔽一个次的星宿,所以十二次的名称又是记述岁星(木星)运行周期的标记,古人就叫它纪年。

现在人们常说的所谓24个节气是古代的“七十二候”的简称。因为十二次分成了8段,所以每个字又代表“三候”,八段就是24候。古人按节气时令把每五天为一候,一年365天,故为72候。因为七十二候就是用来记述农业上的收成即农时的,所以每“候”都有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物象变化相配,如春天的“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上冻”,就是人们从东风解冻、蛰虫活动和浮冰融化等现象中知道春天来到了。以此类推,72候配了144个和“东、风、雷、雨、蒙、大、需、赤、暑、伏”等字同音、同调、同韵的汉字,这些字就成为24个节气名称的由来。这些字按时间顺序列在一维空间里就是七十二候,而把它们按不同类形即同字头的字归类后,它们就成为24个节气的名称了。因为十二次被分成了八段,所以物象变化的144个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