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投放小男孩?
原子弹是利用铀和钚等较容易裂变的重原子核在高速运动的中子的轰击下,把原子核分裂时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应用到军事上的一种新式武器。它由装药、起爆系统、中子源、高速缓和系统等组成,爆炸时的杀伤破坏因素主要有光辐射、冲击波、贯穿辐射、放射性污染等。1938年底,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实验中发现了重原子核裂变现象。次年,匈牙利科学家齐拉德、美国科学家费米和意大利科学家费米等分别独立地成功进行了重原子核裂变实验,并证实中子可引起自持式重核裂变反应。爱因斯坦还就此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新式裂变武器。在军方的支持下,1942年5月,“曼哈顿原子核计划”开始实施。负责主持实施这个计划的是被誉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物理学家、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格罗夫斯少将。美国集中了包括美籍匈牙利人齐拉德、斐里克斯;美籍意大利人费米、费拉拉、皮亚齐;捷克斯洛伐克人泽尔;美国人乌拉姆、贝比奇、特勒在内的50余万名科学、工程技术人员和数以千万计的军人,耗资20多亿美元,在600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昼夜施工。1945年7月,第一枚实验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斯试验场爆炸成功。
原子弹
日本自战后节节败退。为挽救败局,日本一方面集中主力于本土和东南亚,一方面准备与准备反攻的盟军进行“本土决战”。1945年4月,日本大本营根据“本土决战”计划发布了“战时第十号”文件,规定日军“本土决战”的防御范围包括北起日本海的钏路、南到吐噶喇列岛长崎与大隅半岛之间的地区。日本把这一地区分为警戒地域、要塞地域和要地防御线等3个部分。警戒地域包括吐噶喇列岛、九州南半部及西海岸和大隅半岛地区;要塞地域包括九州的整个本土和吐噶喇列岛以及对马海峡;要地防御线是日本本土沿海岛屿与水障。为准备进行“本土决战”日本先后将本土的太平洋方面军与日本海方面军合成“本土总军”,并将“本土决战”计划定名为“神风计划”。在日本天皇的亲自干预下,海军的横须贺警戒队、横须贺镇守府、第51战队、吴镇守府、佐伯警戒队、德山警戒队、壹岐警戒队、志布异警戒队及舰艇和航空队及陆军的第1航空军、第21军、第8方面军、第6方面军的若干部队分别归“本土总军”指挥,并从各岛屿和本土抽调近200万人,5000余艘舰船和1万架飞机。美国战略轰炸机在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时,为躲避日军高射炮和战斗机的拦截,常被迫在1万米以上的高空作战。这样,就难以准确地摧毁日本的军事目标。为了尽快结束战争,迫使日本早日投降,美国政府决定在日本本土使用原子弹。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日本政府置之不理,并宣布要“拼到底”。美国认为日本已拒绝投降,使用原子弹的时机完全成熟,原子弹的使用计划得以全速进行。
美国投放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