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字的五行属什么?
沫,mò ,从水,末声。本义是溅出的水花。《说文》中提到“沫,水激石出沫”。现在指液体形成的细小而柔软的东西。比如汗沫、吐沫(口水)、唾沫星子等。 后来引申为香气飘拂的样子。《诗经·国风·幽风·甫田》中写到“沬乡”,孔颖达疏“沬乡者,言有香草之处,其香气飘扬,如人之朝濯发于沬水而暮沐之。” 再往后,“沫”字用来指两个物体相互摩擦的细微声音。元曲《西厢记》中有“低低说道价,细细呷着茶。沫嘴皮儿,略有些麻”。 又引申指像泡沫一样浮起的物品或动作。《水浒传》第三十回中说到“那几个泼皮提了西瓜,自去槽里吃了夜饭;收拾了桌子,往隔壁房里睡了。那间房原来却是八个人同睡的。” 最后,“沫”字还指像泡沫一样的装饰品。明代周嘉胄所著《香谱·制香篇》中讲到“凡制香须择纯土产香料……若杂以他处香料及草花树根则为下品,谓之‘沫香’。”
关于“沫”的多层含义,古代还有这样的解释:“沫,没也。散浸水中,人没其中。”(《唐韵正》) “沫,没也。水流浸沫,人逐流而没。”(《康熙字典》) 可见,“沫”最初是个会意字,由水和末两部分组成。水表示这一行为与液体有关,末表示发出声音。合起来的意思是:水里发出声音。
在中国五行学说中,“水”元素具有阴冷、沉静、流动等属性。在“沫”字中,左边的“氵”的书写方法上窄下宽,且为三竖点水旁,表示“有水在持续不断地下落”。“水”字落的“落”字,在《说文解字》中有“从各居洛水之阳”、“从土从各声”、“从各、各即落也”、“各亦声,从各作落亦同”等表述,可以看出“落”字具有“各”、“土”、“各”、“从各种不同的情况”等字义,也体现了“落”字具有阴冷、沉静、流动等“水”的属性和“从各居洛水之阳”的空间位置。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白”字通常会被解读为“纯洁”、“明亮”、“公正”的象征。《说文解字》中对“白”字有这样的描述:“从入百声。从入,入亦声。白,分也。从入者皆反义也,反义之合于物而为正者,曰白”。“白”字的本义是“分也”、“合于物而为正者,曰白”,也即“辨别是非”、“分清红白”之意。在“沫”字中,“白”字的本义与“水”字落的“落”字也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说“白”字象征着“水的纯净与明亮”,是“水”的美丽之处。
在中国五行学说中,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在“沫”字中,“氵”和“白”之间的生克关系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氵”可以被“白”所制约,即“水被制白了”,这种情况下“水”字的“落”字就会减少,而“水”字的“落”字减少意味着“水的流动性受到限制”,从而使“水的纯净和明亮度”得以保障。另一方面,“白”也可以被“氵”所润泽,即“白被润氵了”,这种情况下,“白”字的“分辨”、“分清”等功能得到加强,从而使“分清是非、分清好坏”的能力得以提高。
“沫”字在古代还有“泡沫”的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泡沫”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生如梦、短暂易逝”。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段诗句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白”字,所象征的就是人生如梦,短暂易逝的“泡沫”。
综上所述,“沫”字左边的“氵”五行属水,右边的“白”五行属金,寓意着“水的流动”和“金的光泽”,象征着“有水在持续不断地下落”和“水的纯净与明亮”。同时,“沫”字还具有“人生如梦、短暂易逝”的“泡沫”寓意,表达出人生的无常和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