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插的故事?
一、插队
插队是在中国文革时期出现的一种社会运动, 是指把城市里面的知识青年迁徙到农村和山区参加劳动。插队一般以一个单位作为基本团体。一般一个县会接纳几个单位的一批知青, 而在该县下面的几个公社、大队或者生产队则会具体地接受知青的生活和劳动。在文革早期插队时, 常常出现数十位年轻人插到一个相对富庶的生产队, 使得当地的农民负担加重。因此, 后期的插队, 往往是把知青分散到比较穷的地方。此外, 也有成批的青年被安排插到“五七干校”当“插队青年”。“插队青年”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照顾“五七干校”里面接受“劳动改造”的干部。由于很多地方出现了大量的插队青年, 在文革中期, 一些省份(如云南)开始对大量的插队青年进行就地“农转非”。这种“农转非”现象, 在中国从没有过。在插队运动中, 也有一些城市青年被插到另一种类型的地方, 即部队管理的地方。比如, 在黑龙江和内蒙, 少数知青被插到“农垦兵团”。农垦兵团是军队的一种形式, 因此在这些地区, 城市青年既是知青又是“战士”。在云南, 少数知青在被插队后, 被安排到当地的边防民兵连当“民兵”。这些城市青年当“民兵”的待遇和“农垦兵团”的战士差不多。还有一种是到三线建设的工矿企业当工人, 也称为插队青年。
二、农村里干的活
到了农村, 知青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参加农业生产。在北方, 北方知青所干的农活多为种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春耕秋收是农闲季节, 而在插队初期, 夏天是活路最多的时候。活路包括:砍青高粱(割麦子之前, 把高粱叶子和高粱胡子割掉), 给西瓜园打叉子, 掐谷子花, 打场、扬场、种葫芦, 给棉桃打叉子, 耙地、打场、扬场。
在南方, 南方知青所干的农活多为种水稻、油菜、甘蔗、红薯、棉花等。春耕秋收是忙的季节, 而农闲的时候也有许多活路。例如: 给水田灌水, 猪圈周围挖池筑坝, 挖水田里的淤泥, 给集体的果山挑粪, 挖土方, 利用手推车把土方运到河岸边, 粘“高埂子”(类似北方的“打土墙子”), 给茶园锄草, 修水渠, 描田, 挑土方到几十里外的另一条河(长江的另一条分河) 扔到江中心, 去大集体的茶山采摘鲜茶叶。采完茶叶再挑回来, 再进行加工。知青到了知青点, 食宿都是与当地农民在一起。在北方, 知青们一般住在农民的炕上。在南方, 一般是打双层或三层的“通铺”打地铺睡在门板上。吃的是农民的“大锅饭”。
三、其它活
农业活之外, 知青还会按当地需要作其它的活路。在北方, 知青们有的会从事牧业, 即给牛喂草料、放牛。在内蒙, 有些知青给蒙古族牧民帮助剪羊毛。在东北, 有些知青到了深山老林, 他们在那里打山椒、伐木子。而在云南, 一些知青被当地农民派到几十里外的澜沧江里“淘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