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公何母的故事?

费忠费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何文渊是个有文化的人,在一次乡试中,考上了秀才。他到省城参加考试时,客死在旅店里,尸骨无法归还。

何文渊的母亲张氏,得知儿子死在国外了,她没有被这个突然的打击难倒,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叫人在家里搭起一座儿子的“活灵棚”,每天给她供饭,上供时还要叫儿子的名字,像儿子活着一样孝敬她,以尽养老送终之礼。

张氏年近六旬,身边没有可以托付的男子,她没有被这个重重的困难吓住,决定亲自前往千里之外寻找儿子的儿子,料理儿子的丧事,并把她带回来安葬在何家祖坟。

张氏打点好简单行装,雇了一辆马车往省城去。行路难,千里迢迢,风霜雪雨。雇的车把式,看到路途遥远,又挣不了几个辛苦钱,半途撒癔症不走了。

张氏只好步行往省城去,一走就是几百里路。张氏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来到省城后,问清了客死的儿子的旅店。她去旅店中寻找儿子尸首,店主根本不理睬,还把她当做疯子。张氏不死心,几次找到旅店,店主不让她进去,还骂她、打她。张氏几次昏倒在街上,她始终没有退却。

张氏又找到城里的官府,向管事的官员诉说自己的不幸,诉说寻找儿子尸首的痛苦和无奈。张氏在官府大门前长跪不起,哭泣不断。管事的官员被张氏的诚心所感动,责令旅店店主好好打探,将死人尸首都找来让张氏辨认。

张氏终于见到了儿子的尸首,亲自为儿子穿上了家孝,亲自为儿子寻找了葬身之地,并按照礼仪将儿子安葬了。张氏又找到官府,请求为自己儿子找一块墓地,并请官府拨给一些银两为儿子办丧事。张氏还请官府派人去自己老家,将孙子接到省城来。

张氏为儿子办完了丧事,等待来接孙子的人不果,无奈之下,只得返回老家。长途跋涉的艰难不用多讲,张氏到家时,又累又生病倒了,一病不起。张氏在弥留之际,给孙子留下了“孝悌忍让”的祖训,教育子孙后代要行善积德,孝敬父母,和睦乡亲。

何文渊的儿子——孙子何宗宪秉承祖训,行善积德。在为祖父安葬期间,何宗宪拾到一个金元宝,多次寻找失主未果,将金元宝捐给了建文庙的工程。当地乡亲们被他拾金不昧的义举所感动,特意向官府申请封他为“孝义儒民”。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朝廷在山东征兵,何宗宪主动应征入伍,被挑选到京城的禁卫军。他作战勇敢,在一次与外敌的战斗中,他身中数箭而英勇牺牲,朝廷追封他为“都尉”。康熙年间,皇帝御笔亲封何宗宪为“勇烈都尉”。何宗宪的遗体运回故里后,乡亲们凑钱为他立起了一通高大的“勇烈都尉”碑,至今仍耸立在何家的祖居庭院中央。

“何公何母”的忠孝故事,是淄博地区千百年来世代流传的佳话,他们的忠孝事迹被广为传颂。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