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命五行以什么为准?
年柱,即生辰八字中的年干支。 年柱天干五行对应年命五行,年柱地支五行的具体推算如下: 推算结果表明,不管是阳干还是阴干,其对应的年命五行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干五行”,而仅仅是年支五行的一种衍生物。这种衍生物是如何得来的呢? 我们知道,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一天支一个天干,共计有60对。每一对代表一年,60对就是60年。这60对中,5个天干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但地支每12个月就会循环一次,也就是说,过了腊月就是新年——子时又是一年了。在这60年中,天干不变,地支每隔12年重复一次,只有最后一个字的变化。这样,我们就把60年划分为60个区间,每一个区间就是一个“大运”,每12年就是一个“小运”。
比如今年2014甲午年是甲午大运的第十三年,称为“甲午”,下一个“甲午大运”从2036年开始,即2036年至2047年为“甲午”,以此类推。 年命五行实际上就是根据节令计算出来的月支五行。古人将一岁划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七个月又十六日。一年之中,月支总是不停地循环,只有节令在变。只要知道了你出生那年的节令,就可以精确地计算出你的年命五行! 举个例子,假如某人出生于公历1981年2月4日寅时,查万年历可知这一天是农历庚申年十二月廿九,那么他的年命五行就为庚(金)。为什么不是辛(金)?因为那一天是腊月二十八,即将除夕,所以不是辛而是庚。为什么呢?因为我就是研究这个的啊!哈哈!其实这是古人的一种算法,现代科学已经可以精确到天了,没必要再用农历来计算了。现在无论算命、看相还是批八字都使用阳历的生日。
邢彬优质答主人生于季节的不同,则所受的天地之气也就不同,五行的性质和作用就有寒热燥湿、清浊厚薄之分,人的气血、体力和性情也就有刚柔、强弱、智愚等区别。
人在不同的季节出生,必然接受不同的五行之气。以农历计算,孟春(正、二月),春气开始发生,为木气最盛之时;二之气,(仲春三月)为木气渐平之位;季春(五月),木之发生已经平和,其气减退;长夏(六、七月)为土德王(旺),为土气之盛位;孟秋(八、九月),阳气西流,为金德之王;仲秋(十月)为肃降金气减退,故为金气之复,仍是金气很盛,但不及孟秋;冬三月,水德王,为水气之盛位。(注:按古代气候规律,冬季应是无味之秋,但其时水冷难温,有寒水之征象,因此冬季是水气最盛之时)。
“五行之气”,按“五行类推”的规律,一年十二个月分为六位,即孟春、仲春(王),季春(收),长夏(王),孟秋、仲秋(王)复,秋(收)和冬(王)。所谓“位”,就是气位。王(旺),就是指气位充盛,其功能最盛的月份。
五行气位的盛衰消长规律,是根据“五行类推”演变规律所作的归纳性的概括,虽然不一定是每月都如此,但反映了一年的总规律。人的生命是在接受五行天地之气而生长的,故年命五行在人体也有盛衰的差别。
凡是木命人,生于春夏之交的季春(仲月)季春(末月),木王金绝,金气衰弱,虽受木气(春气)养育,但得到的金气甚微,肺气衰弱,身体不够健壮。若被木气所克,就会出现肢瘦,形体怯弱,毛发不荣,虚痨咳嗽。木性主直,肺气不足,就缺乏制约其性,遇事急躁,易发脾气。由于金被木克,其子水失去根源,水被木生,其子火失去克制,水克不住土,土被火生,在土薄金衰的基础上再伤其土,则导致了土木过旺。这样的木命人,性烈体弱。
若木命人生于正月、二月,木生火,火势既壮,土势亦厚,木得火生,火得木助,其势更盛,就必然克金太过,而且水被火克,木被水生,其子火失去克制,土被火生,在土薄金衰的基础上再伤其金,则导致了木火过旺。这样的木命人,性格冲动,而且五脏有火。
木命人生于六、七月长夏之交(仲夏、季夏),土王木死,木被土克,木气衰弱,五脏失于木气的条达疏泄之性,必然胸胁不舒、腹胀、胁下积块(木被土克则郁而不伸,气结不散)。这样的木命人,性情抑郁。
木命人生于八、九月之交和十月,孟秋、仲秋,金王木绝,木被金克,木气衰弱。木性主直(条达疏泄),肝主筋,由于筋失所养,就易胆怯。脾土有余,就易困脾,致消化、心肺功能减弱。脾失健运,肺金欠肃降,水液代谢失调,就会湿浊内生,导致水肿。这样的木命人,身体怯弱。
木命人生于十一月、十二月,水王木囚,木为水生,受气虽厚,但水过于湿浊,又不能条达疏泄,所以胸胁不适。土气衰败,水气不收,必然大便泄泻或腹胀水泻,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症。这样的木命人,体质偏弱。
总之,木命人,以生于春季孟、仲月(正、二、三月)最好。由于木气正当繁盛,所受木气最多,所以条达疏泄之性很强。木旺必克土,木所生的火不克制木,肾水被木生,土、金、水气衰弱。这样的木命人,体质健壮。
其他四行人生于所属季节的道理和推算是相同的,可以依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