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与萧何的故事?
胯下之辱
韩信
韩信还小时,父母双亡,家中贫困,甚至没有能力养活自己。无奈之下,只好经常跟别人家里寄食,日子过得很不好。有一段时间,他在一位屠夫家蹭饭吃,没多久就吃完了屠夫家的粮食,屠夫对他很是恼火,一气之下不再留他。韩信因没有谋生的手艺,成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街坊四邻对他评价很低,经常背后议论他的不是。有一天,一个年轻人从韩信心里走过,看到韩信没活干,就出言讥讽韩信,让韩信为自己做仆人,否则,要用裤腰斩下韩信的头。
来人一番话激怒了韩信。他仰天长叹道:“我如今一无所有,即便拥有杀人的能力,却无法施展。”想到这里,韩信咽下这口气,选择了屈辱的从其胯下穿过。这一举动传开之后,众人都认为韩信胆小如鼠,毫无主见,像女子一般懦弱无能。
出卖滕公
韩信
有一天,韩信因为做惯了无本买卖,再次弄得浑身无分文,甚至找不到安身之所,就在淮水边忍饥挨饿。一位洗衣的老婆婆很可怜他每天吃不饱,饿得两眼发黑,就将自己的粮食分给韩信一些。韩信见人家这么看得起他,心里很是感动。于是,发誓将来定会报答老婆婆。
后来有个年轻人路过此地,在韩信饿晕之时,看到这一幕,就拿出五两银子给了老婆婆,让她给韩信做点好吃的,好让他的身体很快得到恢复。听到有美食,韩信马上苏醒了过来,向年轻人连道谢意。年轻人认为韩信没有出息,连自己生活都管不好,将来注定无大作为,话讲得很不中听。韩信再也忍不下这口气,拔出宝剑就刺向年轻人。年轻人见事不妙,赶紧求饶,没想到韩信就是不依不饶,执意要杀掉年轻人解气。这时,救下韩信的老婆婆连忙对韩信说:“你不能杀死他,因为他有很高的德行,将来必定有大作为。今天你不如依从他。”年轻人见韩信有些心软,就又劝导韩信不如到刘邦手下投军,这样一定能实现人生的抱负和自己的愿望。韩信认为年轻人说得很有理,就此改变注意,不再杀掉年轻人,还依其指点,加入刘邦军中效力。谁知,来到汉营的韩信,因为被派去干杂活,心里很不高兴,一气之下跑掉了。汉王手下有个叫滕公夏侯婴的将军发现后,就亲自赶马车去追韩信。韩信见到滕公后,没有丝毫的退让,一上来就对滕公大不敬。滕公气得大骂,拔剑就要杀掉韩信。可韩信面不改色,侃侃而谈,将自己遇到老婆婆和年轻人如何帮助自己的过程讲了一通。他又说,老婆婆和年轻人都是看中自己将来能成大业,所以才如此帮助自己。现在看滕公也是一位大仁大德的人,所以自己主动跑过来,谁知今天却要被杀。他劝滕公不可如此行事,滕公听他说的有几分在理,也就不再杀掉韩信,而是把他带回去。
韩信在滕公的推荐下,被刘邦封为治粟都尉。谁知韩信却在滕公向刘邦介绍自己的时候,对刘邦大加吹嘘自己,并说自己当初被一匹夫骂过,并从其胯下穿过。还说自己当初被灌婴追上,对灌婴大加不敬,并拔出剑要杀掉灌婴。这些事滕公是不知道的,当时很生气,认为韩信是自取灭亡。刘邦却说,既然人家有如此不寻常的经历,那就应重用。
后来,韩信帮助刘邦多次打仗胜利,受到刘邦的一再封赏。他被受楚王封号之后,准备到封地做官之前,拜访当初那洗衣妇、年轻人和灌婴等人,欲报答恩情。年轻人告诉韩信不要这么做。韩信很不高兴,认为不报恩就是忘本。年轻人告诉韩信,当初自己帮助韩信,只是为了德,并不图报答。现在韩信报答这些人,这些人就变成了自己的下臣,自己帮助过的人现在听从自己的驱使,内心都会感到懊悔。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德施不报,怨起无穷’。所以,当初你去报答老婆婆和年轻人,会让他们心里感到非常羞耻的。韩信听完年轻人的大道理后,彻底放弃这个想法。所以,我们看到《史记》中没有这些报答之语。后来,韩信被杀,临死之前还大骂当初的年轻人。年轻人听后,说的一段很经典的话语:“我当初在贫困的时候,对你说不要去刘邦手下做事,而要去项羽的楚国效力,那样你会得到更高的赏赐,得到更多的实惠。而你却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有出众的才能,可以自由地驰骋江湖。而你加入汉军,先是不被重用,后来被封为大将打败了楚军。而我加入了楚军,最后被汉军攻灭。所以我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却让你得到了最大的实惠。这样看来,我岂不是给你害了。现在你被杀,死而不忘怨恨,这不是傻吗?况且,你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今天你有如此的成就,也是没有到我的话正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岂不是为你造福了吗?你对我的报怨,岂不是痴心和愚昧吗?”韩信被年轻人说得哑口无言,无言以对。这故事就见于《太史公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