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在五行中属什么?
“中国”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当时,天子(周王)的统治范围只限于中原地区,而位于中原西部,有“天子五道,诸侯七径;天子十道,诸侯九径”之称,也就是以京师为中心,分别向东西南北五个方向延伸出五条大道、十条大路。而周朝的疆土东至黄海,西至陕西,南至湖北,以北到内蒙古、河北一带。 在《尚书》等先秦文献里,还有过“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所依据的、根据干支纪日来推定历史年代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六书”中的会意字基础上来的。所谓会意即两个或多个汉字联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比如“信"由言和心会意,说明说出的话要坦率真诚才能叫做守信。
比如说“国”就是一口井加上一圈城墙的意思。 古人认为,只有能自给自足,有足够人口与资源,又有个防御功能的封闭区域才叫作“国”。所以从“国”字的结构来看,古代中国人对于国家的认知跟现代的认知是大致类似的。
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国家基本等同于现在的国家。不过由于封建时期,人们大多生活在城镇之中,而城邦的大小也决定了其军事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作为中央集权的一个基层单位,因此人们习惯上把城市称为“某地某某国”或者“某邑某某郡”。
如洛阳又称雒阳、洛阳;长安又称京兆、大兴(大陵)、雍都、长安郡;南京又称金陵、建康;开封又称大梁等等。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原本用来进行行政区划的地名越来越多地被用作中国的称呼了,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用法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涵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