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故事什么道理?
自古以来,“过桥米线”的制作都非常精细。首先制作鸡汤。选用大理的山岚土鸡,先将土鸡炖2至3个小时,用炖好的鸡油炼好葱姜等佐料,过滤鸡汤、烧沸,将鸡丝及精制的猪肉、猪肝、生鱼等放入100度沸汤烫1至2分钟,鸡油封顶,加入枸杞、胡椒粉等佐料盛于“过汤”容器(保温瓶)内。再准备小碗“热腾腾”的米线(必须是老昆明制作的精米线,用沸水泡制8至10小时,放入“过汤”后熟而不烂)。还有,上好的猪腰片、生鱼片、里脊片、鸡脯片;腌制好的嫩韭菜、玉兰片、水豆腐;煮熟的火腿片、排骨及酥肉、鸡脆骨。
“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著名的一种特色小吃。它的做法也非常独特,和一般的汤面不同,并不是将面条放入汤中煮熟后就着食用,而是将热鸡汤与面条,分别装在不同的容器中端上饭桌,由食客自行将面条放入鸡汤中“过”一下即成。这种吃法,既可以保持滚烫的温度,保持丰富的营养,令肉食保持充分的鲜嫩口感,又使面条爽滑弹牙,是“过桥米线”名满天下的主要原因。
相传清代,云南蒙自城郊有一泓湖水,湖中有一翠绿小岛。一位书生常到岛上攻读。贤德的妻子,每天划船渡湖为其送饭。一次冬天过湖,鸡汤凉了。书生饥寒交迫,染病不能继续攻读。聪明的妻子想了一个办法,用大瓦罐盛鸡汤,再以厚被子把瓦罐包扎保暖。又一次过湖,送到小岛的鸡汤仍然温暖。书生大喜,遂将米线放入鸡高汤锅中,热汤将生凉米线烫熟,吃完喝汤,书生称这为“过桥米线”。书生的身体渐渐复原,又可安心读书了。后来,书生如愿以偿考取了功名。为了感谢妻子的贤德,他将小岛赠送给妻子为私有产,并将自己家中的“过桥米线”手艺传与妻子。
又一说,清人亦式方在《滇南新语·卷上》中记载:“蒙自米线精良,别处不及,俗有蟹黄、云腿二种”。蒙自过桥米线源于清同治年间,传说是蒙自女子黄氏,其夫在外念书,她为了给丈夫做可口又有营养的饭菜送过去,吃时不凉,就做了很浓的鸡汤,再将鸡油放于汤上,以减少散热,再将米线、蔬菜、肉类放到鸡汤上烫熟而食。因当时他们住在南湖的亭子上,于是后来有人就称此道为“过桥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