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的故事最后变成石头了么?

申子辰申子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是有的,在东昌府( 聊城) 聊城东关,古运河畔,有一块高约二十多米的巨石,人称“石佛头”,又叫“石猴”。石猴头顶如削,面东,嘴紧闭,双目炯炯有神,前额凹深(人称窝子),凹处深达三四十厘米,宽约二米左右,雨季时可盛水数方,酷似一尊石雕的罗汉头像,因而叫作“石佛头”。这巨石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它有什么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颇有神话色彩的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曾于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年)北游到了齐国的昌乐(古东寿地区)。在昌乐县境内的石硼河一带,当时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野。

有一天,孔子带领着他的弟子们来到了石硼河东岸。师徒们抬头南望,只见远处莽莽群山之中,峰峦叠翠,一条大河从西南蜿蜒而来,奔腾东去,河面宽阔,碧波闪烁,两岸是茂密的森林和莽莽苍苍的原始大自然。孔子站在沙滩上,迎着微风,吸吮着清新的空气,无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弟子们望着先生的睿智面容,聆听着先生的教导,频频颔首。

正在这时,只见河的上游漂来一条小船,船上坐着两个人。只见他们一问一答,边答边歌,划桨行舟。歌声苍凉高亢,响彻云霄。曲终人近,师生们这才看清船上的两个人,一个白发老翁,须眉飘拂,相貌清奇,另一个青年男子,虽然蓬头垢面,但眉清目秀,双目朗朗有神。

船靠沙滩,老人和青年离船上岸,缓步向前。师生们随声望去,只见老人足蹬云履,踏在柔软的沙上,竟然深陷下去二寸有余。弟子们见了,惊奇不已,议论纷纷。孔子却凝望着渐渐远去的两个背影,陷入沉思之中,若有所恋……。

不一会儿,老人和青年转了回来。青年从挎包中取出一条大鲤鱼,双手递到老人手里,笑着说:“先生,您钓上一条大鱼,还是回船煎煮去吧!”说着就搀扶着老人走上沙滩。师生们见了,一齐躬身施礼。老人听了,回身对孔子点点头,举手致意,哈哈大笑而去。

青年眼望先生远去的背影,长叹一声,缓缓转过身来,见孔子率弟子们站在身旁,忙拱手施礼。孔子向弟子们看了一眼,弟子们分两边站开,孔子上前施一礼说:“请问先生尊姓大名?”“小生复姓公冶,名长”。孔子躬身施礼说:“请先生到前边树林中去,学生有事相问。”

师生们来到树林中,寻一干净处落座。孔子向公冶长屏退弟子,然后问道:“敢问先生,刚才所唱何歌?所答者谁?”“先生,那歌乃《龟山歌》。”“敢问此歌出自何处?”“传说歌出于龟山,但龟山却没有人见过,此歌已流传多年了,传唱这一带江湖。那答唱者乃蓬莱仙翁李铁拐大师是也,他常来古乐县的寿光山、高崖山一带行侠仗义,打家劫舍,济困扶危。”孔子又问道:“你跟随先生几年了?”

公冶长叹道:“十多年了。当初,我家住在沂山下的石硼湾村,家道很殷实。一天,我与三哥一同放牧,忽遇李铁拐大师,把我二人引到一个石洞里,用烟熏晕后,劫到寿光山当了仆人。前年,三哥不堪忍受饥寒劳累而逃了,他偷了先生的铁拐,逃走了。我仍然不肯放弃,前日,先生又点了我的穴道,用铁拐打了一顿。今日归来,又在石硼河里打鱼煮食……”。说到这儿,他捶胸顿足,泪如泉涌。

孔子听后,心里想:这人品貌端正、有胆有识,又受过严酷的考验,不如收入门下,传他礼乐之教,岂不是培养了一个有用之才吗!主意打定之后,孔子就对公冶长说了自己的来意,公冶长听了非常高兴。

但转念一想,这先生会不会再次上当受骗呢,他不敢断然应允。于是,就跟孔子推辞。孔子又再三劝说,师生们也齐心相劝,公冶长这才答应了。从此,他又跟从孔子北上,周游列国去了。

后来,他就成了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著名的“德行”弟子。他随孔子周游各国,最后到鲁国做官去了。

光阴在公冶长的奔波中消逝。他思念着故乡的亲朋乡邻,也想念着李铁拐仙翁,总想找一天回来,到寿光山附近到处打探,也未听人说起。他又想到“石硼河”畔去游游,谁知那条河已被淤平,只剩下一条小河沟了。

他越想越想不通,就来到当年跟从孔子议事的那棵古树旁,举目南望,在那莽莽的群山之中,他看见前面有一座光秃秃的山头,好似曾有山峰被削去了一样,而峰顶却如斧劈刀削一般光滑。转眼间,山头上忽然出现了一个白发老人,那身影酷似仙翁李铁拐。他欣喜若狂,急忙喊道:“仙翁,仙翁,我终于找到你了,我们一起去蓬莱仙境吧!”他喊了三遍,可山头上的人影却不见了。公冶长急了,他伸出双手,向山峰扑去……只见那山峰“哗”地爆裂开来,瞬间变成了一片碎石。

后来,人们就把那飞来的巨石称作“石佛头”、“石猴”;又把那爆烈而成的碎石堆称作“碎石岗”,那被削平了峰顶的山岭称作“平顶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