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的故事有哪些?
沙棘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古书文献记载,沙棘的果实、根、茎、叶、皮均可以入药,有止咳化痰、健脾开胃、活血散瘀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沙棘,味酸微甘,性平,入肝、肺、大肠经,补中益气,开胃健脾,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活血祛瘀,止咳化痰"。
沙棘在古代,主要被广泛在北方地区种植。北方地区气候比较严峻,昼夜温差大。沙棘在这种环境下,长得非常茂盛,并且果实在树上挂的也比较久,采摘方便。
除了具有药用价值和极高的营养价值外,沙棘在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还被视为北方的一种常见绿植。其根系能够深入地下4米多吸收水分和养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仍能顽强生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而它根系所能够伸入的土壤区域,还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这又使北方人民对其喜爱大增,除了是药食同源的植物,更是一种能够防风固沙的绿植,被人们称誉为"沙漠勇士"。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对沙棘的认知不一样。有些民族,认为沙棘可以止咳化痰,能够抵御病菌;有些民族则将沙棘做成油,既可以直接食用,又能够护肤美白。但是,无论是哪种认知,都充分的体现了大家对这个"沙漠勇士"的喜爱。
沙棘在我国还非常受农民的喜欢。在西北地区,农民会利用沙棘的枝条来制作木叉或木勺,因为其枝条不易腐烂;在草原地区,牧民们会把沙棘当成牲畜的饲料,既能够保证家畜的营养均衡,又能够维护家畜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