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诚女孩吗?
“妈妈,今天老师骂我是女孩!”9岁的周嘉诚哼着小调,从学校里蹦蹦跳跳地回家。刚刚跨入21世纪,孩子们就像小鸟般长大了,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却并不罕见。
近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教育专家和社会学家们一直在探讨并试图解决“性别尴尬”这个问题。在全世界大约20个国家和地区,男孩和女孩像不同性别的动物一样,被分在不同的学校。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一些先进的国家,已经很少见到男女混校的学校,而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混校则是普遍现象。在我国,虽然规定并不明确,但传统观念和学校习惯还是把男女学生分开。可现在,男性或女性大脑到底有什么区别?“性别分化”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人生?关于“他/她性”的研究尚在进行之中,但男女平等的社会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先前不变的准则都被重新审视。男女孩子都需要接受完义务教育已成共识,是分也好,是合也好,解决温饱问题的家长已不在意。
让男孩和女孩分开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社会的、文化的,甚至是神学的。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把人生分为两个阶段:婚前男女平等,婚后女性地位要下降。在那个国家,女孩总是比男孩廉价;而印度教义认为,女儿是用来出卖的,所以人们刻意不生女儿,因而产生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溺女风尚”。这些国家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体制与我国大相径庭,男女学生分不分校,对他们的孩子是否公平,更是难说。
不过,在我国从政策到实践方面都有一个相当尴尬的现实:政策上不允许混校,可实行中又不可避免地混班。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只有500多学生的小学校,99年实行小班化教学后,每个班仅30多人。可在17个教学班中,却有13个班是在男女混合编班的情况下正常工作的。我调查过这些班,情况五花八门:有4名男教师带4个女班的,有3名男教师带3个女班的,还有2名男教师带2个女班的。人们之所以无奈去执行这样的政策,皆因为缺乏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要搞男女混合教学,必须先调查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学习情况,既要了解男生女生的智力差异和能力差异,又要了解男女生之间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热情以及感情投入等方面的情况。如果不了解这些,怎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及教学方式?怎么做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个性化?实践证明,任何违背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都是无效的。
我国从政策到实践,都不充许男女合校,客观上不允许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不过,我国还没有做到在教育系统内男女学生成绩统计的透明化。据国外资料报道,将女性高考分数与男性相比,是调查“性别尴尬”的最常用方法。如果男女学生的高考统计成绩明显相差较大,就可以认定是“男性歧视”或“女性歧视”。如果查明原因,责任不在学生自身,则应追究责任者的责任。
现在还有另一种情况:在现有的教育系统之内,通过一些特别的设计将“劣势”男孩或女孩化险为夷,使其将来不至于因为智商下降而影响其人生计划,这种设计将涉及遗传学、心理学、生理学、教受学等多种学科。不过,现在的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还很不够。
不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当人类对大脑的解读深入到分子层面时,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对性别的认识将不再是偏见。到那时,“性别尴尬”的问题将不复存在,男女生存的世界也将是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