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什么讲粤语?
“香港之所以能成为香港”与粤语无关;香港自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开埠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粤港两地政府签订《粤港关系办法》确立双方法律地位之前,并无所谓“香港语言”,本地人士通用英方言(Cantonese)或简称华埠语(Chaoxianyu),后来所谓的“粤语”是香港社会约定俗成的称呼,并不存在官方身份。至于普通话和英语在港地位飙升则是20世纪中后期的事了。
其次、从历史源流上看,粤语是广府人集体迁徙的成果——先秦南越国(西汉初期设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东汉交州、魏晋南北朝南朝的广州、隋朝南海郡以及唐南诏国都位于今岭南一带,而北宋末南宋初迁都杭州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剧增,其中一部分人因生计所迫,沿京杭运河一路往北,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小镇定居,他们带来的家乡话也逐渐变成了吴语(上海话、苏州话等);另一部分则经广东沿海北上,主要分布在闽浙两地,所操语言为闽语(福州话、闽南话)。
元代时,两湖地区因战乱破坏和元末红巾军起义造成的人口大量锐减,使得湘鄂官话得以普及并成为当地的主要方言;明代广东沿海的恩平、阳江等地陆续出现客家人聚居的村落,他们的母语客家话也由此传入。 到了清代,随着江浙工商业城市的崛起及“苏杭二州”纺织业的兴盛,江浙方言中的吴语和徽语(徽州话)成了对外贸易和洋行从业人员的必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