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明星后来怎么?
李光地,作为“九子夺嫡”的赢家之一,雍正帝即位后赏赐优厚、加官晋爵,但他在雍正在位的十年间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升迁,一直到乾隆二年(1737)才升任文渊阁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位列一品。
乾隆六年(1741)冬,李光地的母亲金太夫人去世,他回家乡丁忧。过了两年,他的父亲李尔烈也去世了,李光地服孝三年期满后,由于皇帝对他十分信任和厚爱,特允其回京继续掌管礼部,并亲自为他赐名为光地。此后,李光地在朝中青云直上,逐渐升任为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多项要职。
乾隆二十九年(1764)正月,李光地为朝廷主考官员之一,率领新科举人前往礼部报到。按照惯例,新科举人在经过礼部的面试之后就要离京赴任了。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临行之际,李光地在宫内巧遇一位旧识太监。这位太监曾经是康熙皇帝的贴身太监,跟随康熙皇帝南征北战多年,在宫中颇有影响。他向李光地打听近来朝廷的风气时,李光地把如今皇帝年事已高、皇储不明的情况告诉他,并且说了自己对于此事的看法—— 希望这个太监能把这些话带给皇上知道。谁知道这个太监回到皇上面前,竟然把话给颠倒过来了! “李光地此人,颇有才智,向来对皇上有大功。近日又亲见本帝,言语之中似乎有疑惑之意,实令朕心不安。” 雍正听罢,顿时变了脸色,立刻遣人传唤李光地。
等李光地来到之后,雍正没有丝毫客套,直截了当地问了他几个问题: “你为何在考语中称皇四子贤?” “你怎么得知太子未定?” “你见过那个太监吗?他是否把你所奏之言告诉朕知?” 李光地原本准备了一肚子的话来解释说明,可是没想到雍正帝连问几串问题,把他给问住了——“臣该死!” 面对这一尴尬局面,李光地只好承认了自己的疏忽之罪。然而雍正却并没有跟他计较,反而笑着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朕原知之光地之人,岂可因一时之失,遂疑其平日之心?朕之皇子,将来若有人欺侮你,你可以告诉我知。”
自此以后,李光地更得宠信。乾隆十三年(1748),李光地八十寿诞之时,乾隆帝还特地下诏为他说好话,为其洗脱“结党营私”“罔上欺君”的罪名。 而李光地自己也一直活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才去世,一生可谓荣华至极。
康熙星象家是周亮工,周亮工字元亮,一字减斋,号剧孟,一号栎园,又号芷园,同安城西铺前尾人。生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卒于康熙二十年(1682年)。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明朝度过的,康熙十五年(1677年)二月才以进士擢任山东潍县知县。康熙十八年九月升任山东济南道标下饶安县,同年十一月,由饶安调任浙江临安道,次年初到任。
明崇祯五年(1632年),周亮工进泉州府学附学生,十二年(1639年),年仅16岁的周亮工,就以拔贡被选授山东潍县知县。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周亮工升南京吏部司务,未及之任,南京陷落,接着北京亦失守,周亮工便南归闽省。
明唐王立福州,委周亮工为推官,监诸将从黄道周征赣、建有功,擢刑科给事中。旋又荐提督京营戎政中官陈天雄巡历闽广沿海,以防海盗。陈天雄本庸才,周亮工作为属吏,屡受排挤,终于愤而请归,家居5年。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周亮工由大学士满郎毕力图保荐,被清廷授为南京国子监博士,监福州船政。周亮工目睹清廷对福建仍采用军事镇压,闽人遭逢“生人涂炭,几成棘地”的惨况,又受“无一不仇清官之闽人”的胁迫,再加清廷所遣监军道刘清源与船政同官,周亮工常遭到刘清源的作梗,无法开展工作,仅任10月就被迫离职。清顺冶十二年(1655年)春,周亮工回到同安家中。在家居住4年。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周亮工被清廷授以福建长乐县知县。周亮工深知长乐县地当福州咽喉,为海盗盘踞之地,新任职者常被豪强挟制。周亮工到长乐县上任后,即整肃吏治、严禁胥役、安抚人民、镇慑海盗,使长乐出现安居乐业之景象。期间,周亮工“访求宋名相朱子遗书”汇刊为《闽小纪》。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周亮工被清廷升擢为南京行人司行人。翌年,周亮工调任浙江钱塘县(原杭州府领钱塘、仁和2县)。钱塘县地处京畿,且“民烟户繁伙,赋役重”,是难任之官。周亮工到钱塘上任后,大力革新,革除陋规、清理积案、慎行捕役、劝课农桑,使钱塘“政通人和”出现“政术宽大”“士民爱戴”的安定兴盛之象,使原本“清官畏莫之居”的钱塘县扭转了局面。周亮工于闲暇之暇,又勤于著述,期间汇刊《书影》一书。“书影”原稿是周亮工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在长乐为知县时初稿,以后又继续搜集记载各地掌故、异闻轶事“补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