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行属什么?
中国古人把地球上的东西分为五大类,即金、木、水、火、土;把季节分为五种,春、夏、秋、冬,再加上中(季夏),合称“五季”;把颜色也分为5种,青、赤、白、黑、黄,称之为“五色”。 后来人们发现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影响力很大.因此又人为地添加了一个“中央土”,组成“五行相生”或“五行相克”。并以此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之一。
其实这个“土”就是后来的“脾土”,是五脏之中的一块肉,并不是现在的“土地”概念和中医理论中的“土”。 那么“脾土”在人身与在自然界又是如何对应的呢?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体的五脏分别与大自然的五彩相对应:“东方青色,入肝经”、“南方红色,入心经”、“西方白色,入肺经”、“北方黑色,入肾经”、“中央黄色,入脾经”。
同时我们又能看到,在自然界的五色中,唯有“中央黄色”没有对应人体器官。我们就能很容易地把人体的“脾土”与自然的“中央土”联系起来。 这样,在中医的理论中,“土”的概念才最终成型,并有了实实在在的具体含义——那可是比现代地理科学上的“土地”概念要久远得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