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职业五行属于什么作用?
五行的相生相克与中医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行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所谓“五行学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宇宙的五大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概括”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并且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于克消长盛衰”、“成于生旺相临”(《黄帝内经·阴阳应像大论》)也就是说在正常状态下,它们是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但是在病理状态下,它们的关系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一切都建立在五行相生的基础上。
《黄帝内经》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说,人要顺应阴阳的四时而进行养生保健,那么人就一定能避邪而不生病、就能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反之,违背阴阳的四时规律进行养生,人就会生病——“反顺为逆,是谓乱经,乱经以致气结、血凝、筋挛、骨痿,必有痛焉。” ——这就说明,人在四季不同的环境里应该有不同的养生的方法,即所谓“法于阴阳”;如果不懂这个阴阳之道,盲目地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进行养生,那么就一定会犯“逆”“乱”的错误! 什么是养生中的“顺四时”呢?这就是要“法于阴阳”,根据自然界阴阳的变化来调整人体阴阳的平衡——这才是正确的养生方法。
古人之所以能够掌握并运用五行学说传授后学,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阴阳的道理并将此运用于实践,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同样,我们学习五行学说,如果不与阴阳结合,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系统观,遍及中医、哲学、中医学、建筑、命名、规划、中医学、占卜、相术等等各个领域。中医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五个符号来概括和说明自然界及其与人体相互关联的五个方面的属性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构建了中医学有关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的特点理论体系。
一、中医五行学说的产生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系统观,从周代开始,人们以水、火、木、金、土5种物质的特性及其循环关系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与变化。5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从而产生了宇宙万物。“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的《甘誓》篇与《洪范》篇。《尚书?甘誓》篇中有“有扈氏威侮五行”的文字。《尚书?洪范》篇中也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及“八政:二曰食,三曰货”。其文中“威侮五行”是说有扈氏违反了五行规律:“二曰食,三曰货”,是说要掌握好农业生产,发展物质生活。上述两段文字的内容表明,当时人们已经能够运用五行的观点来分析自然现象,探讨社会问题和农业生产问题,五行说已经初步形成。
二、“五行”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在春秋战国时期,五行说已盛行,出现了许多学派,如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相生相克而构成。
三、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特性及其所标示的4时、五方等自然界的时空特性来归纳和说明有关事物的五行属性,并用以指导和阐释脏腑形体、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关系及其变化。五行各有其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或作用的事物;“火曰炎上”,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或作用;“土爰稼穑”,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或作用;“金曰从革”,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特性或作用;“水曰润下”,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特性或作用。人类生命活动的5个方面(心、肝、脾、肺、肾等系统)及与之相关的各类事物和现象,分别以五行特性归纳、概括,并以五行属性来说明其特点,阐释其规律。即以五行学说为工具,来解释人体物质代谢及生理过程中的五个阶段。五行学说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5种物质性质,不仅在某一事物内部、而且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转化中也得到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