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子时是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对应着半夜十一点至一点的时间段。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晚上11-1点。 古人用天干、地支分别来表示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子时的干支就是“庚子”。其中甲子循环六十年为一甲子,而一个甲子的第一天总是属于子时的。 所以《三国演义》开篇说:“汉灵帝建宁二年十月庚子日,夜半,地震,帝惊,自疑身死。”又说吴国灭亡的那一天是“天承元年庚子日,夜子时,吴主孙休暴亡。” 那么子时是什么时候呢?一般认为前半夜11点至1点为子时,后半夜1点到3点为丑时……如此等等。所以子时其实是分前后半夜的。
古书上说,在子时的前半段时间,“阴气渐盛,阳气渐消”;而在子时的后半段时间,“阴气极盛,阳气微衰”。这就是说在子时,自然界中的阴阳二气进行了大交换。 因此古人认为子时是一天中阴阳交替的时候,是极其珍贵的时光。此时养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代著名医生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等古籍的基础上写了不朽的名篇《伤寒杂病论》,该书除了记录大量的临床病例外,还记载了许多养生保健方法。他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故曰:静则生阳,动则生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什么是“法于阴阳”呢?就是说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什么是“和于术数”呢?就是指要掌握合理的作息方法和适度的运动方式。
总之,张仲景倡导的保健方法是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按时休息,同时还要保持精神愉快。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