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用阳历还是阴历?

万俟依梓万俟依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第一次知道也是吓了一跳。 古时中国人算天干地支是以现在的农历为基准的(现代官方日历以公历为准)。也就是说古人说的“农历”和现在我们说的“农历”其实指的是同一件事。而所谓的“阴历”是相对于阳历(公历)而言。

我们常说的“阳历”“农历”实际上是指基于目前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而成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前者记录太阳周年运动带来的节气变化,后者记录月球(太阴)圆缺带来的每月十五的望月和朔月。这两种历法都被称为公历。 而在古代中国,人们发现单靠阳历和阴历这两种纪年方式很难精确地对应到每一天。因为天体运行是有周期的,不是按公历一年365.2422天这样简单计算得出的,于是古人就建立了“二十四节气”这套系统。这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古老的气象学系统,它通过对立春、立夏等等节气的判断来指导农耕,每15天左右有一个节气变化。配合每个月的月初、月中、月末三个望(满月),初十、二十、三十等日期,可以把每一天都准确地标注在时间轴上。这就是古代的“公历”。

当然,农历也不是单纯地依靠月亮盈亏来计算月份,而是“朔望月”(平均一个朔望月为29天多出半个“阴阳合历日”)加“闰月”的方法来维持年的平衡——如果只根据月亮圆缺变化,一年有十二个月的话,那么每隔三年就会出现一个月的误差了(365.2422/12=31.7878天/月,31.7878乘12等于384.4456天,而365+384=749,749除以4就等于187余1,也就是说过四年多一个月)。为此,古代阴阳家们在农历中设置了“闰月”,具体方法就是在2月份之后加一个月的“闰二月”,四月底加一个月的“闰四月”,以此类推…… 现在所说的“建寅之月”,就是指每年正月初一(春节)所在的那个月。在古代,这种通过设置“闰月”的方法保持阴阳合历稳定的做法被称为“置闰法”,而每一年的第一天所在的月份就被称做“闰年”或“闰月”。

凌尔琛凌尔琛优质答主

用的是农历,农历是中国自古使用的阴历,农历又称夏历,现行农历是戴圣《礼记·月令》所述历法模型,以太阳回归年为回归年,并设置闰月,以与回归年同步,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中国采用该历法的历史最久远,故亦称中历或中和历。

阴阳合历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1个月,但12个月的长度不足以反映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长度,所以使用“置闰法”进行调整,形成阴、阳历兼容的历法体系。中国的农历就是最典型的阴阳合历。中国的农历在历法上叫作“时宪历”,于1645年由钦天监会同西方传教士制订并采用。该历沿用至今,因此又称“现行历”。

中国传统历法的“年”,是以12个月为基准的,约比1回归年小11天。为了解决两者矛盾,每隔若干年就必须在农历的12个月中插入一个月。这个被插进去的月叫“闰月”。有闰月的农历年份称为“闰年”,没有“闰月”的年份称为“平年”。

所以按照中国的农历,2006年就因为有闰月而成为有13个“月”的“闰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