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什么年怎么算五行?
“年”是华夏先民最早确定的计时单位,其以十二月为一年,与“十二地支”相对应,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周秦之际,一年被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等)以便农事安排,每个节气对应一个干支纪日,而一年的第一天是立春,因为这一天的太阳由东方升起,所以“春”字在古汉语中是象征“早晨”的象形文字。 后来人们发现,农历的一年并不是二十四个节气的365天,而是366天或364天,于是又把一个月划分为“上弦月”“下弦月”,对应于“阴历”的朔望周期。
到了汉代,人们又通过观测木星的运动确定“岁星纪年法”,把整个银河系划为一个单位,以20年为一循环,每年冬至傍晚时木星的某个位置定为“岁首”。这种方法需要大量计算,而且很不稳定,因此到东汉时又有了改进,把整个银河系分为十个部分,每个部分自成一个循环,也就是现在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其中甲、丙、戊、庚、壬五阳干配子、丑、卯、辰、午、未、申、酉、戍、亥十二阴气,合为六十组合,每两年为一循环。为了便于记忆和换算,民间流传“甲子乙丑海中金”(见《三命通会》),“丙寅丁卯炉中火……”的口诀。
至于“五行”,则是基于古人对宇宙的认识而形成的哲学概念——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反之,这五种元素分别对应着五种基本的物质形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形物、木形人……土形山”……它们相互滋生、彼此制约,构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这就是大致的计时、计年的原理及其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