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五季对应五行?
阴阳有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四象生八卦,这是自然界的演化过程,是相生相克的循环,其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相生也是相克,所以有“无极生太极”的说法,而《易经》就是研究这个阴阳变化过程的书籍。 至于五季,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答案【如何解读「谷雨」?】,里面详细讲了四季和五季,其实五季只是加了一个季,本质上还是四季节气,因为一个节气15天,一个月4个节气,6个月就是24节气,再加上中气10个,总共34个,平年365日,春分秋分冬至立夏小雪大寒立春雨水谷雨等12个节气各占365/73=50.8,夏至冬至立春雨水等等每个节气15天共72个,加上中气10个,所以一年共有92个,而农历一年有354或者355日,平均下来每个月29或者30日,这样农历的每一个节气就比公历的每一个节气约迟了14天左右,这样农历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就和公历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对上了,而冬至夏至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小寒大暑小暑大雪小雪大寒立春雨水谷雨等12个特定节气则每一年都准时出现在公历的同一月份,这些特定的节气被称为“立春节气”,也就是从立春节气开始,白昼一天比一天长起来,到夏至达到最长,冬至最短时为15度左右。
我上面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一件事情:古人把一年分成5部分,每一部分代表一种五行属性,实际上是对应着一年四季,每一季都是15天,每一行都是45天,共计120天,而一年正好365天,因此每一季度分别多出了35天和15天,这多出来的15天被平分到了每年最末一个月的节气霜降和小雪之间,也就是每年的农历十月,这一月被称为“孟冬”,也叫子月,用现在的话来表示就是十月底十一月刚开始的那段时间。 所以你明白了上面那些内容,就应该知道五月之所以被称为午月是因为这时太阳到达了黄经75度,在公历上是位于5月21日到6月20日期间,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夜晚最短,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相对应,这一天太阳位于北回归线,属于北温带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