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是什么五行?
这个,怎么说呢? 古代把汉字分为“五音”:宫商角徵羽;现代又加上“六书”做补充: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但实际上,汉字的字形结构复杂得多,古人其实很难像现在这样去给它们准确分类的——比如“字”,它其实是由“子”和“文”组成的,属于形声字,但是“子”是侧声字,而“文”是复声字。 再比如“字”的同音字“滋”,它的字形结构则是“女”“兹”构成(形旁是表示读音的符号)——这种结构的字在古代称为“形声兼会意字”。
类似的字还有很多很多……因为古代的造字法实际上是表意和表音的混杂。 在这样的文字系统里,单独的一个字是很难用单一行来表述它所有的含义的。 而一个词汇,哪怕只由一个字组成,它可能具有的性质也是很多的,用阴阳五行来概括它们的属性当然也很困难。 所以,从文字学角度来说,谈“某字属某五行”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说,“五行”这个词在古文中就完全没什么意义了么?也不是。
如果我们对古文多读一些,就会发现,古人其实是很习惯用“五行”来描述事情状态的。比如:
1.《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万物勃然并兴。”这里就是把天和地比附为水火金木土,来说明节气变化。
2.《吕氏春秋》:“故有道之士,深不可识。其恬愉寡欲,其性善也。其所居而冷者,金也;其发怒者,火也;其言貌欣欣,其友善也;其色穆穆,其德不孤,其动使民不倦,其静使人君幽。”这一段里是把人的精神气质比附为不同的自然物,说明人是有“五行”的。
3.《淮南子·天文训》:“日冬至,阴极盛,阳气微。日南至,阴气微,阳气盛。”这仍然是用五行来比喻阴阳变动的情况。
4.汉代的儒家经典《尚书·洪范》里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这几乎是把五行当成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了!
所以,可以说,古代哲学里的“五行”是一个极其庞杂的概念体系,它包含阴阳,也包括卦象,包括天干地支,也包括星宿的位置,还包括五音、六书甚至文字的结构……它很复杂,也很神秘,但似乎又不是那么严密。 至于算命先生们口中的“五行缺什么”就更没什么实际意义了。先不说金木水火土到底是不是五行真正的元素,就算它们是,也不管你命盘里缺哪行,只要八字里有某行的某个字,你的命运也就定了格了吗?!实在没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