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缺水不能多的字?
“金木水火土”是五行,也是五行的符号表示。这五个字各有特点:“金水”流动性较强;“土木”具有生长之特性;“火炎”具有发热、向上的特征;“水土”具有滋润、向下的作用。 根据五行相生的规律,有“水木”组合,就有“水金”相生;有“土火”组合,就有“火生土”。所以,“雨”“冰”“江”“池”等属水的文字,与“林”“森”“栋”“杰”等属木的文字,配合就很和谐;而“炬”“炳”“炎”“煜”等属火的文字,与“田”“坤”“土”“城”等属土的文字结合就很自然;至于“振”“钟”属金的文字和“子”“水”“泉”“永”等属水的文字搭配也顺理成章。 这样安排就是为了避免“水木”“火土”“土金”“水火”“水金”这种循环相生的局促局面。当然,如果仅仅从五行相生的角度看,上述这些配合都是完美的。
但问题在于,人们在选择取名用字的时候往往还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读音、含义等等。一些看似很美的配搭在现实中却并不使用。 就拿“水木”组合来说吧,“木”的本义是指“树木”,由于树离不开水,于是古人就把水边茂盛的树林称为“木”。后来“木”便泛指一切树木。《论语•子罕》中有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中的“沫”原指“泡沫”,引申为“润泽”之意,形容像打磨过一样的牙齿,就用了这个字。可见古代“木”的字形是像枝杈纵横的树木的模样,而“沫”“泽”等字都是后来的衍生字形了。
这样的演变过程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现代汉字中属于“木”部的字大多都含有“水”旁,因此像“沫”“泽”“淋”“溪”等字都不再适合做五行属水的名字的偏旁! 而属于“水”部的字大多都有“子”,如“李”姓中的“李子”,“沈”姓中的“沈梓”,“汪”姓中的“汪子”,“冯”姓中的“冯子”……如此繁复的局面正是由于古人将五行附会增加到取名的过程中所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