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属于五行之火?
五行的火,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非常核心的内容之一。 五行,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它却可以用来描述现实的物质世界——这就是五行学说的独特之处。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可以分为五种元素,即木、火、土、金、水,并据此构建了中医的基础理论。 木、火、土、金、水各有其形,各有所属;而人体的五脏六腑:肝、心、脾、肺、肾也分别对应着五行的属性。 五行的相生相克,既体现在自然界的变化之中(如季节更替),也体现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如气机代谢),同时还反映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如药性的归经)。 了解五行对中医学而言非常重要,它既是我们认识自然规律的一个视角,也是我们认识人体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一个视角。
我们生活中见到的火,是一种物理现象,它是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中医五行学中所说的“火”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和自然界中的“火”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中医所讲的火,又确确实实来源于生活,因为中医的一切诊疗手段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的。 比如,病人发热,体温高于正常值,医生就会说是阴虚火旺;看到病人满面红光,就会说这是“上火”;如果见到患者牙疼、口腔溃疡,也会说这是“上火”了…… 实际上,当身体处于阴阳失衡的状态下,就会出现“上火”的表现,只不过这时身体内的平衡被扰乱,阴阳之间出现了偏盛或偏衰的情况。 所以,“上火”并不是真的有了火焰,而是阴阳不平衡导致某些机能旺盛,某些机能衰退,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这种因阴阳失衡导致的“上火”,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详细的记载——“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中医认为,春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若阳气升发太过,就会出现“火上炎”的症状,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上火”了。 此时,如果你能顺应天时,注意调养,就可以避免“火上炎”;反之,你就有可能受到“心火”的伤害。 这种伤害可能是潜移默化的,也可能会突然爆发。所以,古代医家再三告诫世人,春天应该注意“去火”,否则“火”从内生,就会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