伈属于五行属什么?
心,属火、为阴; 性,属火,为阳。 所以“性”是阳性之火的代表字。 “忄”,指人心,故称“性”。 “忄”旁的字多数与心情有关。 从“忄”的字大都与心理活动和精神情态有关。 比如:怕、惧、惊、悔等; “忄”与其它部首组合成的字也大多与心灵、情绪相关如快、恬、惯、恋等等。 但凡与心有关的字或词组,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行为的,这些都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了。 如果单论五行的话,心与性的五行均属火,只是阴阳属性不同而已。
1. 古代汉语中,通常将形声字的形旁视为该字的五行归属,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看法。所以现代汉语词典里都将“忄”部归为五行中的火。 但是从五行的角度解释汉字并不全面。因为五行只是一个粗浅的分类系统,它无法穷尽事物千变万化的特性。而且古人所说的五行也不像现在的化学元素那样有固定的特征。例如金木水火土之间还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很多衍生现象。因此用简单的五行去概括复杂的人或事是非常片面的!况且以今天科学的眼光来看,五行之说不过是古人的一种臆断罢了。所以说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忄”部的五行到底属于哪一样,只需要知道它能表达什么意思就行了。
2. 以心为偏旁的字,大多是与情感相关的。 而古代的许多哲学思想都以人性、人情为基础进行展开论述。它们认为人之本性在于情欲(包括七情六欲)而非智巧。而佛教则将这种理论进一步发展为“佛性说”和“自性说”两大流派——前者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后者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或者说本心。由此看来“忄”部所代表的含义应该是指人的内在情感或者说是性格、气质这一类比较抽象的东西吧~ 我觉得如果单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字的话可能会更加合适些。
3. 另外补充一点:在古汉语中,心的意义非常广泛:它可以表示情绪上的喜怒哀乐悲恐惊;还可以比喻思想感情上的种种感受和变化……总之是一个多义词啦~但是现代汉语中通常把心只理解为心脏、心理、心理活动这几个意思,已经少有人关注到古文中的心了。 那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你平时是怎么使用这个“忄”的呢?是当作形容词还是动词来用呢? 欢迎大家多多交流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