蹶五行属什么?

时宝玉时宝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解字》蹶部首足,古月切(jué);一說部首足,古月切(guī) 【1】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比较复杂和有趣,因为涉及到形声字的构造规律、中古音的演变以及不同版本的解释差异等。 我这里试着分几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2】第一,《康熙字典》引《集韵·觉韵》曰“蹷”下注:“本作蹶。”而这里的“觉”实际应该写作「覺」或「蕝」。这是因为“觉”的俗体有「」、「」、「」等多种写法,其中有的被当作正体使用过一段时间。在「觉」或「蕝」下注释「蹶」的做法是错的。但是《康熙字典》并没有按照这种错误的方法继续引用下去,而是直接给出了正确的解释(从「蹷」或「蹶」下各引一个释义)。

第二,从以上两个例句来看,可以知道「蹶」的意义与「蹶」相同。因此现代汉语的「蹶」一般仍读为jué,而不读作gui。至于为什么形声字里会出现同一个表意偏旁同时有两组读音的情况,我们后面再说。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大部分字典都只收「」不收「蹶」,可能就是因为上面提到的原因吧。另外像「」这样的反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写了。

第三,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目前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认为「蹷」和「蹶」是两个不同的字,「蹷」读jué,「蹶」又读gui,第二种认为两者都是「蹷」的古字形,所以读法都一样,第三种认为「蹷」读gui而不是jué。 那么到底是哪一种呢?我觉得第三种是比较可信的。

第四,既然如此,「」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是因为中古时期「蹷」/jué的中原音变发生了-ie韵尾脱落,而北方系方言往往没有这种变化,于是这些方言就保留了「蹷」中的「厥」的读音。由于这些方言的字通常也只在本地使用,所以它们就被用作了正体。例如「」「」「」分别作为「厥」的正体被沿用至今。由此可知,「蹷」/jué其实是「蹶」/gui的一个异体词。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它实际上是个俗字。但由于中原地区的「蹷」已经变成现在的「」,所以它也就变成了新的「蹶」的正字体了。不过这只能说明它是后来才形成的俗字,并不能改变它是「」这一事实。而且从「蹷」到「」这个过程显然是中古时期发生的,所以它的产生一定跟中古时期的语音演变有关系。

第五,再来说一说第二个问题——形声字里出现同一表意偏旁的两种读音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在古代是很正常的现象。例如形声字里经常出现「鱼」旁有两个读音的现象:

「魚」/ yú,見端母、疑母,今读yu;

「鯽」/ jì,見精母、訖喻三,今读jì;

「鯢」/ ní,見凝母、泥母,今读ní;等等……

可见在古代音书里「鱼」旁的两组读音是可以互相通用的。只不过现在我们一般都只用其中的一个罢了。

长孙慧锦长孙慧锦优质答主

根据《说文解字》,“蹶”的本义是“行疾也”——这个意思跟现代汉语中的速度概念还是相符合的;又据许慎的说法,“蹶”的另一个意思是“跛”。 然而,我查阅了《康熙字典》和现代词典中对于这两个字的解释——“蹶”字被解释为“踢”或者“踏”,而“跛”的解释则是“足不仁,行步艰难”——我觉得似乎有矛盾之处。

我认为,古人造字的时候可能并没有考虑这些字的意思会互相混淆。 那么,是不是可以推测,这里的“蹶”“跛”与它们的本意都有关联呢——比如古人在走路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走快了些(快到什么程度能导致“病”呢),从而导致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呢?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