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的五行属什么?
在现代汉语中,“永恒”是个形容词,用来描述事物没有界限、没有终点的存续状态。然而这个成语最早出现于《诗·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意思是周虽然是个古老的王国,但其国运却不断更新。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一个省略了动宾结构的动词短语来理解,整个短语的含义是“革新”或“换代”。
先秦时期,这种表示革新行为的动词往往会被冠以一个名词作为后缀,例如《易传·系辞下传》中的“革故鼎新”与《左传·桓公六年》中的“克新旧君”。到了汉代以后,这种形式的动词越来越多,例如《汉书·贾谊传》中有“更化易常”,《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更定法律”,《淮南子·主术训》中有“革而化之”等等。由此可证,“恒”“久”二字在先秦阶段原本就是动词而非名词。并且该词在秦汉时期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动词用法,例如西汉末年的王莽就曾用过了“大恒德”(大赦)和“大鸿绪”(建立新朝)等动词,东汉初年的邓禹也说过“守成不易”。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个字逐渐被当作形容词使用。
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这是由上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发展而来的,因为这两个字经常用作及物动词的后置词根,例如“久视”意为“让眼睛长时间地看”;“恒言”意为“说惯了的套话”;“恒心”则是指“保持住心意不变的状态”等等。这样一来,当这两个字用于形容某些事物的性质时,就可以被视为一种类似于使动的被动用法——“某种事物始终处于那种状态”或者“某种事情持续到了后来”。当然,这种说法只是学界的猜想,并无直接的证据支持,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从历史上来看,这两个字的含义也有过多次变化。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天、天道”二词。在甲骨文中,“天”和“天道”都是指有形之物——前者为圆形,后者近似一竖杠加一横杠;但进入周代后,此二词便都被抽象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依然能够看到,比如我们常说“天地良心”,这其中的“天”和“道”都不再是具有实义的词汇,而是象征了某种抽象的精神。“亘古”“永恒”这类结构也可以说是延续了这一特点,只不过它们所象征的不是抽象的“道德”或“规律”,而是人类个体对于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亘”(gèn)原本是单独使用的动词,但在西周中期之后就被假借为了“亘”的读音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