泇五行属什么?
《字源》说“江、河”二字“本作”,而“江”“河”二字的出现则晚得多,大概是在战国至秦汉之际才有的。 “江”的本义是什么?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水部》中说得很清楚: 今大河东出王母丘。一曰,从水中,象涌浪之高止也。(段玉裁注引《汉书音义》) 从文字学角度看这话的意思是说,小篆中的“江”不是“从水”,而是“从水中”,也就是说这个字是后造形符附合于古文字中从“王”的字而来的;它所依据的是某些先秦古文字中“江”的样子(“高”与“止”的左半边相似,故有“高止”之形)。
那么所谓“今大河东出王母丘”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汉代学者们认为“江水西流,河水东流”的说法并不正确,他们认为黄河自西而来向东注入渤海,长江自西而来向南注入鄱阳湖和海水相接(具体过程参见拙著《汉字字形结构探源》第15-23页)。 这一观点后来被司马迁吸收进了《史记》之中: “禹之行水时也……北过涿鹿至于碣石,入于海;南渡长江,至于湘”云云。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实际上,早在商代就有了“江”“河”“沇水”等表示河流的名字,而且这些名字大多是由地名转化而来,而非像许慎所说那样是从某个特定的字形发展出来的。
既然如此,“江”“河”又从何谈起呢? 对此,许慎提出了一个颇具创造性的解释:他根据古文字研究的结果指出,“江”的本义应读若“”或“”,即今天的“gang”(港)的读音,它的意思是指江河入海处的港湾。这是因为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称大江、黄河的入海口处有深不可测的海湾,因此人们便把它用来作为这两种水的专称了——这就是《说文解字·水部》所说的“从水中,象涌浪之高止也”的意思所在。 而“河”的本义则是“指黄河”[1],因为它原本就是由表示黄河的地名“黄河”演变而成。所以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河”列入“水部”时说它是“出中国河南原城洛汭,东北注渤海入冀”。 这个说法虽然不够准确,但它毕竟反映了古人对黄河的认识情况。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说文解字》还提到“水”也可以理解为“黄河”[2],这显然也是受了《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园,绿竹猗猗”中“淇”通“沂”的影响,因为《诗经》中很多以“xx沂”结尾的诗篇都是歌咏黄河下游的,如《大雅·江汉》《小雅·谷风之什·常棣》等等。 这说明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习惯用“x沂”来称呼黄河及其支流了----这也恰好证明了前面提到的那个“今大河东出王母丘”的观点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同上。 【2】《说文解字》卷七下“水部”云:“水,楚谓之江,秦谓之河,吴谓之水,诸侯谓之池”,这里的“楚”乃楚国之意,可见“水”在古代也常被用来泛指南方的众多河流以及南方地区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