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兵为什么怕中国兵?
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中日两国皆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都有尚武的传统和军事文化,故而中日两军皆拥有敢于死战的精神和顽强战斗力。抗战期间,日本陆军共有10个“常设师团”,皆为精锐。如关东军的第1、第3、第4师团,日本陆军中最精锐的老牌“武运师团”则有第1、第11、第14、第16师团。这些王牌师团南下,到中国和东南亚作战,日军即开始全面走下坡路。尽管如此,这些师团到中国作战,依然傲气十足,其中,1个常设师团的战斗力,大致相当于2个“现役师团”,足以傲视中国军队中的任何对手。然而,到缅甸与之接战的中国远征军第五军下属的第200师之新编第38师,即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特别是新编第38师,在1个多月的时间内,在缅地湿热原始森林、山岳地及平地等迥然不同的复杂地形,对日军展开激烈作战,以伤亡530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1.8万余人。其战况之激烈、战果之辉煌,令日军无比震惊。在当年6月28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作战记录》中,日军不无愤恨地记述称:“蒋军以最精锐的第200师、新编第38师为基干组成远征军。该远征军与我军交战中,显示出中国军队一贯缺乏的耐战力与顽强度,使我方遭受极大损失”。第118师团于当年6月19日的《作战记录》中对新38师也深表“注意”,称“蒋全军之精锐即第五军之2个师,在同我军的交战中,其战斗意志与战斗实力出乎意料的强韧”。缅甸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的第5军和第66军,对日军王牌师团进行反击作战,屡次打败日寇,令其“大为震惊”。
中国军队的英勇顽强,令美军刮目相看,美国《生活》杂志在当年7月20日号中专门刊载文章加以评介,文章题目即为《中国军是游击大师》,称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以敌军3倍于己而战,终使敌军丧失战斗意志”,又赞中国国民革命军是“一支经得起考验的军队。它的官兵所表现的献身精神和忍耐力,使外国观察家大为钦佩”。1944年5月20日,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贝特兰德在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也高度赞誉中国军队的作战精神。文章引述美国驻昆明观察组的评价称:“在中国军队中,可以看到一种超人的忍耐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不管遭受怎样的重大损失,仍然勇往直前,奋不顾身地继续战斗,直至胜利。”
抗战时期,美军将领中曾有人提出要空运B-29驻华飞机直接攻击日本本土目标,但受到当时太平洋战场总司令、后来的美国五星上将、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将军的拒绝。马氏的理由就是日军的精锐在华,其中不少是新式装备的“常设师团”,日军精锐大都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根本抽不出兵力对付美军空军,如果我方对日本本土空袭,一旦日军从中国战场抽身,“必将对我方造成极大的威胁”——马氏的担心并非多余,1944年3月,日军在缅甸即以一军之众包围中英军队,使盟军遭受严重损失,即是一个例证。
其二,由于日军入缅是南征“胜利之师”,对美英军队一向轻视,作战时毫无戒备和思想准备,以致对美英联军作战遭到连连失败,也是美军将领产生“日本兵好打、中国兵难打”偏见的一个因素。事实亦确如此。1942年3月8日,日军第33师团一部,在仰光以北的贝格莱以东地区同英国第1师所属装甲部队遭遇。双方当即展开短暂的接战后,英军就撤出接触,向西北方向狂逃。日军一路穷追不舍,在当夜即追上了英军,仅用15分钟,就全歼了这支由112门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