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为什么自称爸爸?
日前,一条新闻热议度飙升:“爸,我男朋友……”还没等女孩把话说完,爸爸就接话说“打掉”。无独有偶。有女孩在交友网站登记时,把自己定为“父亲定夺”。还有女孩在征友帖子中说明,征友事宜需得到父亲同意。至于原因,这位姑娘羞涩地说:“父亲管制过严,怕管得太松了找不到男朋友。”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女孩子年纪轻轻已有婚姻危机。她以“女儿宣言”响应“单身公主”赵静蓉的“单身女郎”口号,声明自有办法解决个人终身大事,不用老爸操心。然而,这位姑娘宣称要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个人问题,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实在不行,她是否会像她老爸一样说一句“打掉”呢?这位可爱的姑娘,到底是在反抗,还是在顺从?
其实,在封建家长制度下长大的孩子,都可能有这样的心理——逃离父母,寻求独立。尤其是越独立,越不独立。就像有父母管制的姑娘,长大后找不到男朋友,就试图离家出走,出去后却又迷茫无助。
要逃离,先独立。这是青年人的通病。然而,能像比尔·盖茨那样创业成功并功成身退的,又有几许?更多的人不过是像牛轧糖那样的普通人,或者如方文山那样平平淡淡,不能改变历史进程。《菜根谭》有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年轻人想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结果往往是一腔热血,终始幻灭。
中国的父母,大多比较专制。西方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般比较“放羊”。西方青年要从父母手中取得权利,必须自立门户。日本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独立,并且从生活习惯上培养小孩的独立性。到孩子18岁的时候,便要和孩子划清界限。这些国家的父母虽然在孩子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都为孩子的成长尽心尽力、为其长大成人做准备了必要的人生道理。
中国古时也有“蒙以养正,圣人之义”、“教之道,贵以专”培养青少年素质的习惯,但是这些传统习惯,到了20世纪初都被毁坏了。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对中国青少年进行“武士道”精神教育之际,也正是日本国力强盛之时。及至近代,中国落后了。
现在,中国年轻的父亲应该承担起了对孩子的管教责任。可是作为孩子,却又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就像记者笔下的这位女孩,虽然渴望爱情,但却找不到进入婚恋的途径,甚至就连自己的父亲,也要通过“打掉”二字来表示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