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神话故事?

弘彤荣弘彤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春秋及以前的文献中,基本上有关于哪吒的记载,或者这些记载还没有被发现。到了东汉,有两部作品出现了类似哪吒的内容。一部是《春秋孔演图赞》,此书一般认为成书于东汉末年,其中记载:“托胎于钴 Chow之精,因登龙山发神光,乃于陈秋鸣圣母之胎。及剖腹而出,能乘风而游。”还有一部汉魏间的作品《元始上真众仙元本记》,此书已亡佚,据《云笈七签》中的佚文记载:“王子晋生时,有神人向其母曰:我太乙之精,降生汝家,汝勿为惧。晋年九岁,入嵩山修道,为云童所诱,堕流沙,被大风所飘,流于东海而死。尸骸流于大涧之滨,有神鸟作巢,覆其骸骨。经数日,大蛇吞之。又经旬出其骨,群鸠鸣集其上,大风雨至,鸠为风雨所逐,死于水滨,骨被风吹于枯树之上。经一夜月光朗照,又成美童子之形。

有夫妇二人,夜行,见此童子,悦而持归。夫妻莫测其故,有青鸟入堂,告之曰:我王子晋所化也。此二人即王之父舍、母卫朔之后,王子晋乃寄胎,托身于此夫妻,故为晋之形也。晋死于癸酉年,更胎于壬辰年。此儿生而能言,在母胎中亦能视。其父怒之,剖其母腹视之,此儿在母胎中亦有两手自遮其面。此儿生而不能久跪,旋复起;不能久立,旋复行。”这两则资料中记载的事迹,我们不难看出与哪吒故事有几分相似之处。不过,王子晋显然不是哪吒。

关于哪吒,其正式的文献记载,应该从隋唐之际算起。唐初杜佑著《通典·礼典》条目下有一项叫“小儿之神”曰:“小儿之神曰哪吒,居九天之上,吞食鬼怪毒害。”同书《礼·杂礼五》记载:“《释文》曰:‘沙孩罗梵音,亦为太子。梵书五字,音译不纯,故两称之。’又,毗沙门天王西北方神,亦八部之一天也。有五子,一曰那咤,常驾狮子云,仗剑作恼。又,《玄应音义》曰:‘沙孩罗,亦作沙羯罗,梵语也。’又《西域记》曰:‘毗沙门有五子,各将二万人分护四方。沙孩罗、摩睺罗伽、婆稚多悉隶其下。’盖为天王将帅。”

到了宋代,哪吒的出现频率大大提高。宋初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记叙了一个叫魏华存的人,他曾云游陕西,“入华山,谒王乔,问长生之道,王君乃命卫仙公指授存神固形之道,存心养性之术。又使谒王玄甫而进其明霞之丹。存既获其道要,将还吴兴,王乔又遣仙公送之,与公将登云梯,存乃闻五色音乐,见童子五百人皆立云气之上,内有三童子侍卫,乘空而来。存乃启曰:向所闻五色音乐,及五色童子,皆何神也?三人者当为何位?仙公曰:此皆小儿之神也。青衣者名万童,赤衣者名朱衣,黑衣者名乌公,黄者名沙华,白衣者名安童,共佐自然所行治,镇五方,安五脏,保人受气,令使康安,是以号之‘小儿神’。存复问曰:此诸神皆同品位,今所乘者各不相当,岂有尊卑也?仙公曰:亦有位秩,各有威德,尊卑大小,不复均等,存愿得位最高德贵者为何神也,仙公曰:唯白衣者,字元子,是其最上,与诸神不等,常护赤城之馆,佐扶太极,以宣化育,为五神之主,存愿从仙公而往见之,寻过紫云楼,前至赤城之馆,元子安童等出馆,俱升五色羽盖之中,各命其臣寮官属,侍卫前后。登玉殿,谒大真王母,王母谓之小儿诸神曰:吾已分吾寿矣,汝各还职司,以佐化育,存乃闻命而退。时仙公使存自摄上衣至足下,以手承上,存即承之,仙公为存发神,存便觉白气从头下行,遍五脏间周匝,又有一气从掌上入腹,存即见白衣小儿坐自身上,又见九色神禽,或大或小,或二翼,或四翼,或作龙凤麒麟之形,或如鸾鹄之状,飞徊隐映于神禽之上,时有龙车羽卫从焉,乃有金童玉女,立龙车前。仙公曰:此乃汝所得小儿神,即元子也。”

《宋高僧传》卷二十中也有记述,叫做“三太子那咤”,这是佛教中国化的故事。此外,还有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王子晋变》条,“王子晋托胎于西王母,西王母怀胎一年,既而方生。剖开其背而生。年九岁,王母令太一、元君教之符法。周元年八月十五日,王子晋西王母命上九天,主领飞仙五岳之事。”这些资料,有说哪吒是天上的小儿菩萨,专门保佑小孩子免遭意外横死之灾;有的说王子晋死后,灵魂为哪吒,降世投胎于一妇人;有说哪吒是太子那咤,还有说王子晋就是哪吒。总之,这些材料都说明,哪吒的原型最早来自于印度,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出现了“中印合璧”乃至于“去佛存道”和“为道所摄”的本土化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在隋唐之际结束。

在此之后,关于哪吒的故事不断增多,不断充实发展,为宋元明清的哪吒故事的定型和繁荣奠定基础,这些作品基本上属于道教范畴。宋元时候著名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八记载了哪吒的“正式简历”。谓玉皇大帝为遣魔除妖,于二十八宿中选中了哪吒宿星下界,托生到陈塘关李靖家,李靖的妻子肖氏生下一个肉球,刀割开后,发现有一个小娃娃怀抱红弓,身边有九支金箭,后来人们就称为“九合太保”。此人身长五丈六尺,发可丈八,三头六臂。他曾经帮助周军作战,“每遇大战,辄奋勇争先,或身分,或眼出,或自头,或自臂,或头复生,或臂复完。”其法力广大,曾用“离地焰光刀”和“九龙遁”,使前来兴兵的火德星君败归本宫,水德星君受了重伤。由于其功劳盖世,玉帝敕封为“三坛海会大神”。他还参加过帮助刘秀征讨海寇之役。他曾经施展“九龙喷雾法”,“九龙现形,随风而长,尽有三四丈,喷雾数尺,海水皆成血水,妖兵不能近”。最后,在平乱事业完成以后,哪吒“升天朝归位”。

元明之际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对故事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有“太子哪吒自刎乌龙潭托生香炉故里”条,记载其事迹更为详尽。“哪吒托胎于陈塘关李靖娘娘腹中,三年零六个月方才诞生。太子右手持红宝石,左手执紫金砖,李元帅见之大怒曰:吾儿如此奇异,吾儿必定非兆,怒令力士斩之,太子不愿遭戮,即自剖腹剜肠置于莲盆令其母埋于后园山下,太子乃取锐玉莲藕为骨肉,荷叶为衣,莲花为目,端然可爱,此所谓莲花化身也。李元帅后至朝堂问曰:吾常梦红光紫气至今未晓此兆,太师笑曰:昨夜夫人所生太子便是。元帅曰:此儿面目丑恶,且三年零六个月方生,实非吉兆,故已令力士剖腹沉于乌龙潭。”

“不意太子得莲籽之精,荷藕之灵,于水中托生而还,此所谓莲胎再世也。年方五岁,生有异能,常往武当山紫微崖前玩耍,崖有一石,重三百六十斤,名曰七十二煞,常压山下,太子戏以弹丸射之,其石应手自起,时东海水怪入海搅乱,太子得观音菩萨点化,入东海捉之,手挥三尖二刃剑,身出七十二变化,顷刻杀死敖广太子,割下其首献于陈塘关,以为镇关之宝。太乙真人度之,令其自卖捌钱。复又赐一金塔,令其变化埋于山麓地中。李元帅又欲杀人,太子不得已,先遣六兄弟杀元帅之左右,然后以手为斧,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唯留其心在莲盆内,以火焚之。此时,观音菩萨过而见之曰:我之莲籽,不与而谁,然后将七十二颗莲籽安于大士宝莲之中,安放于金钢琢内,从此三头六臂,更增其威武。”

“哪吒有灵山三岛的奇能,掌朝天关,有开合阴阳造化之机,太乙真人将一粒青乌神丹,一茎红梅仙果,一颗乌金宝石,两盘碧水炼成金丹,与太子服之,即有六通之智,八德之灵,太乙真人又赐六枚夜明珠悬于金锁之外,更生异彩,太子又于通明殿内借来宝珠一颗,径有三尺余大,与真人碧水金丹,化成九条火龙,绕于太子周身上下。太乙真人又用南海乌金宝砂,借南斗六星真气,打成两锭黄金,约有八百余斤,与太子安于足下,然后方成三山禹步,可走五岳,腾越江海,不可计数,其造化之大,神通之广,不可思议。”

“后周时,商纣无道,周武王乘时而起,太子随征入朝,佐护天子,建功立大。后封三坛海会大神,后因西凉总兵苏护犯法,姜子牙引兵攻伐,太子随往,不幸误伤了殷纣玉帝儿子余化,犯了天条,姜子牙奏明玉帝,将太子斩首于五关之下,后人立一石碑于五关之外,以彰功德,岂不知元始天尊早已修书十封,遣四海龙王护持太子,玉皇得旨赦其回归碧水宫,仍作三宫大将军,职掌灵霄宝殿纠察之职。”

可以看出,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对哪吒事迹的描写主要是来自于此书的影响。明代的小说、宝卷、戏剧等对哪吒故事的描写,大多是在上述素材基础上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哪吒帮助周军征战商朝的英雄故事。另一种则是为小孩消灾祛难的儿童救星神话故事。前者是道教与明代言情小说中神魔怪诞等成分结合的产物,后者是随着民间对哪吒的信奉日益普遍、深入人心,逐渐人格化,向救苦救难方向发展转化结果。在这两种趋势作用下,形成了小说《封神演义》“古今未见之奇书”。实际上它集中了以往民间流传的各种哪吒故事,是哪吒故事发展过程中最高峰,也是总结性的文学作品。此后,各种文学作品的哪吒都基本上脱离不得此书范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