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哪有弥勒佛?

冉义臣冉义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南师大学者来答一下, 先亮身份,南师大哲学博士,现任南师大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曾赴缅甸、泰国访问,在老挝万象大佛寺礼佛并研究相关文字资料。以下回答仅供参考。 说到佛教,可能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都停留在寺庙禅院里那些神情肃穆的和尚的形象上。其实,佛教最初的发祥并不是这样的。原始佛教并没有像中国道教那样形成了完整的仙真体系,也没有像西方基督宗教那样形成一神论体系。最初的佛教是一个“世俗”的信仰系统——这个所谓的世俗并不是说它有没有超越精神的成分,而是说它在解决人的问题的时候没有采用神圣的救世主模式,而主要是采用了人间善行的办法。所以,早期的佛教是反对建立寺庙等固定场所的。佛陀本人就反对为自己建立纪念堂庙宇(《长阿含经》卷十一)。

最早的佛教徒相信,佛教教义就如同太阳一样,只要人们依教奉行,就能获得解脱。佛教徒要做的,就是每天反省自己,以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反省自己身心所犯的错误,这样日积月累,就能够逐渐消除罪业,积累功德,最终达到解脱。所以,当时的人们把佛教叫做“沙门思潮”。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指那些反思人生、审视自身的人。

那么,如果没有了寺庙等固定的宗教场所,佛像怎么办?当然是没有办法造像了!我们在看古代印度和早期部派佛教时期的典籍时,往往很难找到关于佛菩萨形象描述的文字资料。虽然后来的大乘密宗有了非常详细的描绘,但那已经是中世纪的事情了。 在没有佛像的时代,想要亲近佛教、修习佛法,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去拜见老师。老师就好比佛菩萨的化身或者代表。所以,我们看早期佛经中,弟子礼拜的都是师父,而不是佛菩萨雕像。比如《俱舍论》(大乘毗昙宗的重要经典之一)中就指出,对法师要像对佛菩萨一样恭敬。

后来,虽然有了传法祖师的概念,但我们看《高僧传》这类典籍时,发现其中的高僧除了悟性强之外,长相也非常出色,都是“相貌端严”“相好圆满”“人天标帜”。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所以,宋代大儒张九成看到大师们相好庄严,很不理解,就写了首诗取笑他们: “诸人只解弄三玄,莫认虚明并日月。试问虚空并日月,莫凭多少算尊卑?” 其实,这些大师们都是当时的学问大家,很多都能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所以,从他们的德行来看,相好圆满并不矛盾。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