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火和士相克吗?
“五行”学说,并不是“相生相克”的! 这是两码事! 古人发现宇宙万物、天地阴阳、人体经络气血都有“生”“克”关系,并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这就是“相生相克”理论的来源——它是我国最早的中医营养学。 但是,中医学中很多术语被后人误解了,比如这个“五行”,它指的是五脏(心肝脾肺肾)功能运行规律,而不是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
古人在临床上观察到,一个人患有某种疾病的时候,常常同时伴有其它疾病的症状,于是便设想了一种“五行相胜”或“五行相生”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其实,这是一种“整体观”。 比如,一个人如果发热,常常同时会感觉到口干舌燥,这中医里就叫“热气上炎”;一个人如果肝火旺盛,经常会感到口干咽干,这中医里就叫“胆热上熏”。
人们又观察到,某些药物能治两种病,就认为这种药具有“双重功效”——例如,黄连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就被认为是治疗“二便热结”和“湿热疮毒”的有效药物。这里,“二便热结”属于“热重于湿”,“湿热疮毒”属于“湿重于热”,二者都是“上火”的症状,用药自然就能兼顾到这两个病位了。
当然,这些现象是后来的中医用现代科学语言描述“五脏功能”时才能解释的。在古人眼里,这都是正常的治疗范围。 所以,说“火克金”没有错,但说“五行火克土”就不太合适了。
五行为木火土金水,五行火和土相生不相克,火能生土,因为火燃烧完之后,留下来的便是土。古代风水和命理上常说的五行,与现代化学意义上的五行物质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五行学说运用在中医理论上非常广泛,比如在脏腑配属上,肝属木,胆也属木,肝胆是为木;心和小肠是为火;脾和胃是为土;肺和大肠是为金;肾和膀胱则属水。还有在治疗上,比如针对久病体弱、气血亏虚、脾虚失运等症,中医主张以补脾为主,方法除了以补脾的中药为主进行治疗以外,还可以采用以木疏土或培土生金的方法。以木疏土,就是辅助以肝的条达疏泄之性来影响脾之升发;培土生金就是用补脾之药来使肺气恢复。这些都是在五行整体规律指导下用药的,一般来讲都有着较为满意的疗效。
总之,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用五个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木、火、土、金、水)来描述一切事物的特性,表达万事万物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中华民族思维智慧的结晶。五行相生相克体现了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出现了过度和不及的情况,相互制约关系遭到一定破坏,就是所谓相乘或相侮,都是不正常的关系。例如木生火,即以火之不足,以木来补之,是相生关系;以木来制约土,即所谓木克土,这是相互制约关系。而木行太过,生火过度以致亢害,则成为母病及子,称为子盗母气。木行太过,克制土行过度,则会造成木亢侮土,属于相互制约关系失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