哉五行属什么的?
“哉”是发语词,没有具体意思;古代汉语中许多字都有虚义,现代汉语中一般用“的”“了”“吧”等表达。 比如《尚书·舜典》:“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祚,惟其门,厎慎乃法,予闻继世之事。” 这段话的意思是:舜对四方首领说,你们看!我当了70年的皇帝,你们能顺应天命,继承君位。你们要谨慎地遵守法律,我是听说有朝代延续的事才说的这些话。 “底”“予”都是发语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只需保留其音。又如《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 这句话意思是:像绵绵不断的瓜一样,人民从此而生。“之”也是发语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 又如《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这句话意思是:秋天的洪水来了,各条河道都充满了水。河中石头和岸边的沙滩被淹没了,不能分辨出牛的和马的了。这种“之”表示修饰关系,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的用法,如“美丽的公园”“他的儿子我的同学”等等。
再如《战国策·齐策二》:“使者往还,莫敢言语。” 这句话意思是:派出的使者来来回回,没人敢说一句话。“往”“还”表示动作行为的反复进行或两个相关行为之间的承接交替,现在汉语中也常常使用这样的词语,如“走街串巷”“先学后教”“说干就干”等。
“哉”字从“古文字形”中可看出,它像一只野兽正张口仰天而吼。古代人们看到其他动物各有所能、各有所乐,非常羡慕,当他们对什么事或什么物,感到非常惊讶、赞叹,就好像那些动物在“吼叫”一样,所以便借“哉”字来表示叹词。
在甲骨文中,并没有“哉”字,但它的本初意义是“大”,所以它的本义在“大”,是假借义。作为表感叹的“语气词”,也就是后代通用的“哉”,是从“叹词”那里演化出来的。而汉字的简化字,就是从最初的甲骨文字“哉”,直接借来了,没有再加更改。
“哉”字的读音,有两个:一是zēi,二是zāi。作为叹词时,读zēi;作为语气词时,读zāi。作为叹词时,读音是平声的(阴平);作为语气词时,读音是去声的。前者多用于“独词句”(即只用一个词,就表示一句话的意思)里,后者一般用在句末。如:“呜呼哀哉!”就是叹词和语气词结合运用的。其中的“哉”字,又可以分开成两个词使用,即:前一个“哉”字用本义,后一个“哉”字用假借义。
“哉”字在甲骨文里没有,它的小篆写作zǎi,本是一个通假字,即通假(同)“才”字和“裁”字。《说文》里说“裁,裁衣也”,“才,草木之初也”。可见,“哉”字是“裁”与“才”的合体字,“裁”字的本义是用刀“裁衣”,引申义是“裁断”,“才”字的本义是“草木之初”,引申义是表示“才能”。合起来就是说,像草木之“初”一样,能够用“刀”所断,所“断”的,就是所“大”的、所“是”的。即表示“哉”字的本义就是“大”,是同“裁”字与“才”字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