漌在五行里代表什么?

连若莘连若莘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槿字在五行里属木。 槿(jǐn),本义指一种灌木,开淡紫色花,可供观赏;也指这种灌木的果实和种子。可作蔬菜或绿肥。从木,堇声。《说文》曰“槿,乔木也”。段玉裁注云“木枝干青嫩色如竹者曰槿。”可见,古之槿为高乔木。 汉王充《论衡·量知》载“夫贤者之愚,譬若犬马。今以犬马待人,则得敬贤;以鸿鹄(即天鹅)喻智,则得礼士。若以槿花观德,则失进贤矣。”是说以犬、马之类的笨动物来比拟人的愚蠢,那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人总是把自己比附于聪明灵慧的动物。但如果用娇小的花卉来比喻人的品德高尚,那么就错了,因为人格是崇高的,不可比附于低下的存在物。这是王充对于“人贵”这一命题所作的论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六引唐李肇《国史补》记载唐代某次科考时出现了“天下解元多至数百人”的盛况,并说“余尝游荆南,楚州,皆解元故里”。这似乎说明唐代解元的数目已很多,以至于有地望可以考证的解元故里遍布各地了。

明杨慎《升庵集·卷六十九·咏解元》云“解元每试多高中,及第年年早。”又云“解元解道何曾解?及第及巾还及第!”可知明代解元仍然较多,且连中三元的人也不是绝无仅有。 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三十五“唐宋解元”条云“唐时举子但云‘解元’,并不云‘连中三元’……宋时举子亦然……”由此可知,一直到清朝前期,连中三元的人在考中解元之后,第二年再考会元、状元之前的那位临时居中的考生,仍然不是绝对的少数。“连中三元”的说法应该是在明清时期已经基本固定下来了。所以,清代《御批历代纪闻》评价汉代公孙弘身兼“三老”之职时说“公孙弘一布衣,累世清节,连中三元,官拜三老。”

姬忠泽姬忠泽优质答主

《说文解字》对于“漌”字的解释是“乐水也。从水,良声”。段玉裁注解:“乐水者,水边之乐也。今俗语所谓沿河戏也。”

“漌”字字形左边是三点水,古文字专家裘锡圭先生认为,“漌”字本从人从耒,本意是农人用水车或杠杆灌溉,后来“耒”字假借为“良”,于是加“氵”(水字旁)。后来,“漌”的本义没怎么用,引申来表达“在水中感到轻松愉快”,也就是“乐水”的意思。比如清代文人董以宁作过一首《秋日客怀》,里面有句诗就是用“漌”字:“秋风漌矣雁还群,独客萧然似此云;未许登高题半字,不堪吹帽冷三分。”

虽然《说文解字》中“漌”字没有收录金文字形,但裘锡圭先生认为,商代中晚期的殷墟甲骨文和殷墟文字中都有“漌”字,而且表示“浇灌”或“灌溉”之义。

商末西周的金文里还有“漌酒”,也就是对酒进行过滤的含义。

“漌”字的金文字形也有作“良子”或“良水”结构的,裘锡圭先生认为“良子”结构的字应读作“凉滋”,就是“水气浸润皮肤使人觉得凉滋滋的”意思;“良水”这种写法应读作“漌水”,与“凉滋”的含义相近。

“漌”字在古代汉语中不常见,现代汉语中更不常见。2013年9月《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修订本征求意见稿拟删除“漌”字,裘锡圭先生在给《汉语大字典》编辑部的信中表示反对,认为“商末西周‘良子’‘良水’和春秋战国古文字中从‘人’从‘耒’的字都不应从《大字典》中删除”,并从历史、语音、字形、字义等角度一一作了论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