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字五行到底属什么?
《康熙字典》中关于“苏”字的解释如下: “苏”字属“木”,这个没有疑问吧? 但是这个“木”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苏”字的字形演变是这样的(宋本广韵·小徐天元册): 上面的字形在宋代的文献里叫做“古文”“古苏字”或者“草字”,而下面的那个字形在宋代的文献里称为“正字”或“今字”。 “正字”即我们今天使用的“苏”字;“古文”就是今天的“苏”字。 那么“正”是什么属性呢?《康熙字典》告诉我们“正”是“金”性。
按照字形学理论,一个字字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三体)——上面(上形)、中间(外形)、下面是(下形)——分别对应“形”、“声”和“意”。“形”就是构形的笔画,“声”是声旁,“意”是指词汇意义。比如“高”字,“上形”是高的一竖,“下形”是两个土,“声旁”是“皋”,这个字的意思是“身高”。 现在的问题是,“正”字的三部分中,只有第三部分的“下形”是“夕”,其余两部分都是“金”,按照五行的划分原则,“三”比“一”“大”比“多”,那当然是“金”优先于“夕”了,所以“正”是“金”行属性。
既然“正”是金性,那么这个“木”是怎么来的? 原来,这个字的字形演变还另有隐情。 这个字的形旁本来是一个“木”字(小徐天元册): 所以,从这个“木”字的字形来看,此字应属“木”,然而这个“木”却是从“金”变来!
这就是字形学的妙处——“变易不测”。 从上往下看,这分明是个“木”,可是从下往上读,却变成了个“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倒笔”现象。 我们看看这个字在甲骨文里的形状: 一个“木”一个“止”。 到了金文里面,“止”变成了一竖,而且这个“竖”变成了一种符号,表示这个字是“高”的意思(因为金文的“高”就写成这样[高+丨])。
然而,到了小篆里,“高”的字形发生了还原,又变成了“上下”结构,但这里仍然有玄机——这个“上下”的结构其实是“上一下一”,上面的是“艹”,下面的是“日”。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这个小篆字体的这个“髙”字,其实是由两个单独的字凑成的:“高”和“日”。 到了明代,文字学者们编撰的《字汇》一书中,第一次出现了今天这种统一结构的“高”字。同时,这本书也首次把“苏”列入其中并给出字形,不过此时“苏”字的字形仍然是“高”的倒笔。
于是,这个“苏”字就具有了“木”性和“金”性。 根据《康熙字典》中的介绍,“苏”在古代还有另外四个姓用字,它们的五行归属都一样,都属“金”。